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的雍和宮,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生身府邸改建的藏傳佛教寺廟,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作為北京市最大的喇嘛寺院、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和十大名勝古蹟之一,雍和宮以恢弘的建築、神秘的巨佛、奇譎的雙身像、賞心悅目的壇城、別具西藏雪域風格的唐卡繪畫和大型壁畫以及極富傳奇色彩的珍奇文物而聞名於世。
雍和宮,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當時是雍親王胤禛的王府,後來胤禛當了皇帝,就把這裡改成黃教上院。據《清宗人府事例》載:“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諭宗人府皇四子允禎、皇五子允棋、皇七子允裕、皇十子允餓……等,俱已分別冊封分府,唯允禎、允佑二人是貝勒,而所封府邸是親王府邸,規模違制,著由官房租庫,將前明內宮監房撥給允禎……”。
文中提及的皇四子允禎(胤禛),即清朝雍正帝。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前明內宮監房改為皇四子鎮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晉封為“和碩雍親王”,貝勒府隨之升為“雍親王府”。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胤禛登基繼位。雍正三年,胤禛降旨將“雍親王府”升為行宮,賜“雍和宮”之名,雍和宮作為帝王行宮與“龍潛禁地”的歷史從此開始。到了乾隆九年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諭將其父雍正帝的潛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宮闢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並一度成為全國喇嘛教活動的中心。
雍和宮的佈局十分完整,建築規模宏大,莊嚴肅穆。一共由五進雄偉的建築組成,由南向北分別為:天王殿、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
在這些大殿兩邊,有附屬建築,如東西配殿、翼樓等;此外,還有不少的樓閣亭臺及琉璃牌樓。整個建築融合了漢、滿、蒙、藏等民族的建築風格,可謂渾然一體。
雍和宮的重大價值和精華在於深含歷史底蘊的藏傳佛教藝術,其中的“三絕”更是聞名於世。
一絕,法輪殿內供奉的“五百羅漢山”。
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寬3米多,高5米左右;山上是由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成的五百羅漢。整座羅漢山層巒疊嶂、古柏參天,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宛如仙境;五百羅漢更是形態各異,色彩豔麗,神態悠然,可謂法相精美、惟妙惟肖。
傳說五百羅漢為釋迦牟尼的五百弟子,釋迦牟尼在世時,經常給弟子們講經說法,他去世後,五百弟子將他講授的經法記錄下來,形成了佛經。後世佛門信徒為紀念這五百名貢獻突出的佛門弟子,尊他們為羅漢,在寺廟裡修建五百羅漢堂供奉起來。
二絕,萬福閣內的巨佛。
這尊巨佛是邁達拉佛,全高26米,其中佛身高達18米,埋在地下8米,是用一棵白檀樹的主幹雕成的。
1750年,乾隆帝把西藏的治理大權交與七世達賴喇嘛。達賴為感恩乾隆帝的信任,一直在尋找機會來報答乾隆的“浩蕩皇恩”。據《雍和宮志略》載:七世達賴知道了,當時尼泊爾國王恰好從印度運來一棵白檀樹。於是,他就用大量珠寶購買這顆巨大的白檀樹並運至雍和宮。乾隆帝見到這棵巨型的白檀木,十分高興,隨即欽命駐京八大呼圖克圖之一的副扎薩克掌印喇嘛、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罕廟寺主活佛,察罕五世活佛葉希普日來拉布吉全權負責彌勒大佛的雕刻及其相關工程。
很快,彌勒大像被雕刻成雙眉細長,雙目微垂,鼻直挺拔,雙唇微閉的形象,在慈祥平和的神情中多了幾分乾隆皇帝的君威,與漢傳佛寺中開口便笑的大肚彌勒完全不一樣。
這是因為,這尊彌勒大像,既要體現七世達賴喇嘛的忠心、虔誠,又要融匯國君之威嚴。換句話說,不但是膜拜的聖像,還隱喻“皇帝即佛”的思想。因此,它才被察罕五世活佛匠心神韻地設計成,既神聖恢宏,又高貴肅穆的敬畏之相
三絕,藏於萬福閣東側的照佛樓的照佛。
銅質鍍金像,稱旃檀佛,又叫“照佛”。其服裝與其他佛不同,為"水紋衣"。關於佛身上的水紋衣,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上天為母親講《羅漢經》之前,弟子為了佛的影像永留人間,而為佛畫像,但又不敢直視,只好請佛站在河邊,由畫師照水中之影繪形,臨摹時就把水的波紋也畫上了。
照佛前左為“阿難”,右為“迦葉”,是木質塑像。此外,照佛樓內的佛龕則是金絲楠木的浮雕精品,巧匠們運用我國傳統的透雕手法,在三層佛龕中共雕出99條栩栩如生的蟠龍,精美絕倫。
雍和宮的珍奇文物,除“三絕”外,還有“十絕”,如壇城、大鐘、香爐、須彌山、御碑亭、大銅鍋、銅獅子、金奔巴瓶(掣籤金瓶)、乾隆的“洗三盆”、綠度母繡像等,堪稱國之珍寶。
雍和宮從正式改廟的第一天起,就成為連結清朝政府與信奉藏傳佛教的蒙、藏、甘、青等地區人民的紐帶。
此外,宮內還儲存大批的佛教文物和資料、圖片。法輪殿記憶體放有兩部重要的藏文經典,西牆下是108部大藏經,東牆下是207部續藏經;大殿的東西牆壁上繪有釋迦牟尼的部分傳教史,繪技高超、栩栩如生,是一件非常珍貴的宗教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