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梁雯 濟南報道
9月20日,以“慶祝建黨百年 共享盛世文旅”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落下帷幕。連日來,文博會吸引了眾多遊客,今年首次亮相的文化創意品牌“山東手造”也備受關注。
淄博陶琉、臨沂柳編、菏澤漢服、魯繡、黑陶……本屆博覽會上,專門設定了600平米的“山東手造”精品展區,透過篩選和徵集,對全省最有代表性的手造精品資源以及全省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中的各類手工藝精品,集中展示。此外,記者在山東16市和區縣的展位上也常能看到“山東手造”的身影。
這些“山東手造”有何特別之處?記者觀察發現,其中有不少都源於身邊普通的物件,比如麵糰、種子、蒲草、麥秸、貝殼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原材料,在手造人一道道工序的雕琢下,脫胎換骨,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這其中發生的神秘“化學反應”,正是“山東手造”的魅力之一。
麥秸作畫 麵糰捏出《唐宮夜宴》
在聊城展區,一幅幅畫著金黃色的花鳥蟲魚等形象,閃閃發光的畫作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高唐麥秸畫第五代傳承人李志海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用麥秸製作的特色工藝品,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
據瞭解,麥秸畫製作工序十分複雜,全憑手工完成。需先將麥稈浸泡、燻蒸、漂洗,然後剖開整平,再進行薰燙,充分利用麥稈本身的自然光澤和質地,結合溫度的高低變化,對薰燙部位分輕重緩急靈活處理,技術上吸收融合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
“你看畫中的這隻公雞,身上的羽毛都是手工一小片一小片貼上去的,很費時間,做好以後立體感很強。”李志海指著其中一副名為《教子》的麥秸畫說。
“山東手造”中,麥秸能作畫,五穀雜糧也能作畫。本屆文博會上展出的東明糧畫就是由五穀雜糧製成。東明糧畫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利用糧食、草籽、菜籽、花種等種子、顆粒的形狀和顏色,經過防腐處理後,精心貼上而成。東明糧畫製作技藝傳承人韓國瑞說,他的糧畫製作技術有二十多道工藝流程,可長期儲存。
在煙臺展區,煙臺麵塑代表性傳承人王曉燕向記者展示了她的麵塑作品。其中一幅《唐宮夜宴》讓人印象深刻。王曉燕說,這幅畫是看過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後得到靈感,進而捏製的。記者近看每一位唐朝少女,每個人的神態各不相同,靈動多姿。
王曉燕告訴記者,要把一個人物捏好,首先要從人物的性格、背景等方面入手,比如在捏製《紅樓夢》的王熙鳳時,就要知道王熙鳳“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特點,才能捏出人物的神韻。此外,麵塑人物的服裝也要有層次感。有的服飾,比如棉服、皮草等就要有厚重感;有的服飾,比如絲絹、手帕等就要展現出飄逸的感覺。每一層服裝都考驗著手造人的經驗和功力。
毛線繡成巨幅畫作掛進毛主席紀念堂
在“山東手造”中,麥秸、種子、麵糰等等身邊的尋常物件都實現了“華麗變身”,有的成為了非遺傳承專案,有的被擺放在重要場合,在國內外享有高度評價。
在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的毛主席雕像後面,曾有一幅巨大的《祖國大地》絨繡壁毯。其創意來自於毛主席的詩句“試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長約24米、寬約7米,畫面雄偉壯觀,表現出東方欲曉的祖國大地。
《祖國大地》這幅絨繡作品,出自煙臺華藝絨繡有限公司(原煙臺絨繡廠)。在本屆文博會上,煙臺華藝絨繡有限公司在芝罘展區帶來了多幅絨繡作品,一幅幅色彩豔麗的畫作讓人眼前一亮。
記者瞭解到,絨繡是由技藝高超的繡師將多種彩色絨線繡制在硬而挺的純棉質網眼布上,連綴成各種複雜漂亮的圖案,製作成可供觀賞和使用的系列產品。現代絨繡顏色最多可達2000多種,善於表現油畫、國畫、攝影等藝術效果,具有加工週期短,重量輕,吸音性好等優點。
上得廳堂,也下得廚房。除了製作大幅的壁毯等高檔藝術品,絨繡也是結實、耐用的工藝禮品。“絨繡製品不僅色彩鮮豔、立體感強,還結實耐用,比如這個絨繡的靠墊套,就結實耐磨,長時間使用不會起球,不會褪色,髒了一擦就行。”展區工作人員說。在展區的絨繡作品旁,還有手提包、相框、掛件、坐墊套等等多種樣式的絨繡日常用品。“山東手造”既能高大上,也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榫卯玩具打造中國式“樂高”促傳承
在濟南展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輛純手工打造的紅木老爺車。這輛“拉風”的老爺車由2020塊異形板材榫卯純手工拼接而成,花費了15個月的時間。
記者瞭解到,榫卯結構是中國木製古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從而起到連線作用。
無獨有偶,在棗莊展區,記者看到了多個應用了榫卯結構的玩具,包括古代木門、古代攻城使用的拋石機、古代戰爭中使用的巢車、下坡木牛流馬等等。展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榫卯玩具全部由各種木製零部件拼接而成,每一塊木頭都可以靈活拆卸。“我們來自魯班的故鄉——棗莊滕州,開發這些榫卯玩具也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瞭解中國古建築有多厲害。”
如何做好“山東手造”的傳承,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是“山東手造”煥發生機的一個關鍵問題。像榫卯玩具一樣,面向青少年的“山東手造“還有不少。
在東營展區,齊筆傳承人郭明昌向記者介紹了齊筆的歷史。齊筆產於春秋五霸之一的齊國(今廣饒縣),後由蒙恬改制而成。齊筆集團生產的齊筆製作考究,做工精良,從選料到成品經過百餘道工序,讓齊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德,做到了使用得心應手。
郭明昌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齊筆也在不斷改進,先後推出了禮品筆、特型筆、醫用、工業專用筆等。2013年研發了學生專用儲水儲墨毛筆,深受廣大中小學生及書畫愛好者喜愛。
此外,為了讓齊筆手工技藝得以傳承,郭明昌說公司計劃將房屋進行翻新,設立齊筆研習所、齊筆製作車間、齊筆展示館等,成立制筆培訓基地,面向社會招收學員學習製作毛筆,手把手傳授,帶好徒弟,更好地宣傳和保護“齊筆”傳統制作工藝,提高品牌信譽度與知名度,讓齊筆的技藝代代傳承下去。
關於“山東手造“的傳承問題,在9月1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釋出會上,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畢司東也曾給出解決方案。他說,要充分利用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手造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全面助推傳統產業升級,形成“山東手造”產業新動能。下一步,將著眼建立長效機制,以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為核心,透過傳統手造產業與新技術的深度滲透,疊加智慧製造、數字賦能,真正把“山東手造”落地落實,將其打造成山東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