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桂樹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古人發現明月中有朦朧的黑影(實際上是地勢較低的平原,亦稱“月海”),形狀像棵桂花樹。西漢《淮南子》言“月中有桂樹”,以其寄寓美好、吉祥的願望。這種傳說代代相傳,桂花樹便像嫦娥和玉兔一樣,成了月中聖物,人們常用“桂月”“桂輪”“桂宮”“桂魄”來代稱月亮。
唐代後還出現了“吳剛伐桂”的故事。傳說月中桂樹高達500丈,犯了天條的吳剛被罰去砍這棵桂樹,誰料此樹能砍而復生。經過這麼多年,桂樹依然生機勃勃,吳剛只能繼續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
那麼吳剛砍伐的是人們常說的桂花樹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月桂和肉桂有什麼區別。
月桂不同於桂花,前者屬樟科,後者屬木犀科,二者相差遠矣。月桂是一種常綠小喬木,產自大西洋的迦納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及地中海地區。其中,月桂這個種的主產地是地中海地區,我國不產,僅在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四川、雲南等省份有栽培種。
為了適應乾燥的地中海氣候,減少水分揮發,月桂的葉片是典型的革質,表面附有厚厚的蠟質層。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月桂葉即便脫水也不會迅速萎蔫。
在古希臘神話中,月桂是屬於科學和藝術之神阿波羅的。古希臘人曾把月桂樹葉編結成“桂冠”,贈給競技場上的英雄或有突出貢獻的學者,以表達崇敬之意。不過,“桂冠”所用的桂枝、桂葉並不是我國原產的桂花樹的樹枝和樹葉,而是用月桂樹的枝葉。雖然月桂也有香氣,但絕不同於桂花樹的香氣,二者不能混淆。月桂的葉子一揉就有香氣,如今,這種植物的葉子經常出現在中餐調味料中,它們的名字叫香葉。
說完月桂,再來說說肉桂。廣義上說,肉桂就是樟科樟屬一種植物的樹皮,包括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肉桂、柴桂和錫蘭肉桂。它們的樹皮都可以作為香料,但滋味和用途有些許差異。其中,以肉桂和錫蘭肉桂最為重要。狹義的肉桂,就是指中國土生土長的肉桂。西方人慣用的肉桂其實是錫蘭肉桂,多撒在咖啡和甜點上。
其實,肉桂很早就被我國古人發現和使用,只不過最初是作為藥物。《神農本草經》認為肉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面生光華,眉好常如童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肉桂讚譽有加。如今,肉桂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烹飪調料。
肉桂的香料價值很早就被西方人發現了,它也是第一批穿越印度洋來到西方的香料。在西方,肉桂的地位極高。當時,肉桂的價格非常高,對肉桂的渴望和高額的利潤,驅使西方探險家走上了對東方世界的探索之路。開始是葡萄牙人,再是荷蘭人,最後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先後控制肉桂的貿易,併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奪。
我們常用的香料——桂皮,是樟科肉桂樹的樹皮。人們常在大暑節氣之前將肉桂樹的樹皮割裂,立秋後割離,棄去其栓皮層,再切片打碎用之,有溫中補陰,散寒止痛之功。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桂皮含揮發油及鞣質,能增加人體消化功能,有鎮靜解熱之功效。至於被割了樹皮的肉桂樹,之後還可以繼續生長,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所以,如果真的有吳剛,那麼他在月亮上砍的那棵能砍而復生的桂樹,應該是肉桂樹。
來源:《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