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髮||拂曉哨位(ID:fxsw2021)
作者||陳耀、陳述 推薦:張學賢(高山美篇)
21軍62師歷任領導都十分重視隊文化工作的建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師戰士業餘演出隊的活動一貫受到支援。早在抗美援朝時期,62師參加21軍文藝會演時成績就較突出,出現了像朗誦詩《海岸巡邏兵》這樣具有全國影響的節目。1959年進軍大西北之後,仍然發揚這一傳統取得了新的成就。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62師業餘演出隊兩次晉京,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當時,我們都在62師從事文化工作。
軍區調演初戰捷
1964年是建國15週年大慶,總政治部文化部調集瀋陽、成都、蘭州、新疆四大軍區的戰土業餘演出隊進京彙報演出。62師戰士演出隊被選中代表蘭州軍區赴京參加,這個光榮任務來之不易。
早在1961年,蘭州軍區舉行文藝會演。我們師剛到西北不久,軍區機關對我們還不很瞭解。接到通知後,我們就自下上地舉行了文藝會演,從中選出兩個最突出的尖子,即:186團四連演唱組和炮兵團戰士演出隊,將他們的節目精選加工,組成一臺晚會赴軍區會演,結果一炮打響,演出後反映很強烈。認為四連這個演唱組很有特色,總共5個人,節目形式還多種多樣:有小演唱《小小演唱組》、詩朗誦《把革命的紅高高舉起》、3人評書《陳保》、小郿鄠劇《搶筐》、快板《咱們連長好》等。演出形式有創造性,是以連隊開文晚會的方式進行的,文娛委員是這合戲的主角充滿了連隊生活的情趣。對炮兵的演出則認為最突出的是緊密結合中心,兵種特色明。如他們的內容有小合唱《神手之歌》《當個五好兵》詩朗通《時刻準備戰鬥》,碭山琴書《鐵腰桿》(表彰一位神炮手苦練硬功),器樂合奏《炮兵打靶》、小話劇《就半天了》等。尤其對小話《就半天了》反映特佳,認為它直實地反映了當時部隊創“四好連隊”運動的面貌,主思想和人物性都具典型性,對部隊很有教育意義。全隊演員整齊,有團演出隊的氣魄。總之,這次演出給蘭州軍區有關部門的印象很好,軍區文化部的同志感到“出乎意外”,因此,他們很快決定,由我們62師演出隊代表蘭州軍區參加總政調演。
第一次晉京中央和軍委首長參加觀
為了很好完成軍區交給的任務,師領導十分重視。肖潮政委曾多次指示:一定要打好這一仗,圓滿完成任務。師政治部孫鬱高主任則親自抓。他首先派出一個學習組,由陳述同志率領去南方兄弟部隊取經,取先進經驗,接著就集中力量,搞好節目加工。他不僅參加節目加工的討論會,從總體上把握好方向。還深入創作過程,幫我們出主意,想辦法。
同時,軍區文化部也派來了由俱樂部工作科科長李明池和助理員程飛組成的工作組,對我們進行導。創作人員在多級領導的關懷下,深受鼓舞,經過一段苦努力,終於使整個節目都有了提高,還新創作了幾個有質量的節目,如炮兵團演出隊的開場歌舞《六盤山上》、和雜耍表演《課間體息十分鐘》。在經過再次加工排練後,迎來了總政文化部派來的檢查組。他們看後,表示同意進京,這才最後“透過”。隨後,蘭州軍區確定以李明池科長為領隊,立即率隊赴京。
在去北京的途中,我們在21軍軍部駐地太原下了火車,為軍領導機關演出一場,一則是向軍首長彙報;再則也是為了聽取意見,繼續改進。
到了北京看到日程,我們是被安排在第三臺即在瀋陽、成都之後演出,當時心情相當緊張。因為我們雖然在蘭州會演時經過一次考驗,但兄弟隊也都是各軍區挑選出來的尖子,他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因此,除了組織好大家認真看兄弟部隊演出外,就是抓緊一切時間練,並要求一切準備工作都要做到萬無一失。
結果演出那天比較利,場裡掌聲、笑聲不斷。還沒等幕落下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同志就上來向我們祝賀。並請我們第二天上臺裡去錄製節目。隨後,首都各大報紙也都紛紛發表訊息、評論文章和照片,有的還刊登了我們的節目,例如《解放軍報》就全文刊登了我們的小話劇《就半天了)和小小郿鄠劇《搶筐》。由於我們的節目文字作品較多,又都一一經過琢磨,因此在報紙上刊登的節目,以我們62師為最多。
調演最後一晚,是四家聯合彙報演出,我們的重點節目小話劇《就半天了》、小郿鄠劇《搶筐》和小合唱等都被選上了。演出地點是在民族文化宮。事先就通知我們:今晚可能有中央首長來看演出。大家興奮極了!後來,周總理、朱總司令、賀龍元帥果然都來了!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大將、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鍾也來了。觀看這次演出的還有全國文化界的領導周揚同志、林默涵同志等。首長們興致勃勃地看完我們的演出後,還登臺接見全體演員,並進行了合影。然後讓我們驅車去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吃夜餐。到那裡一看,分明是請嘛!桌上的菜非常豐盛,對我們這些長期過部隊生活的人,從來也沒見過這樣的盛筵(據工作人員悄悄告訴我們這相當於三級國宴的水平)………。回到招待所,大家止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講述當天的所見所聞和深刻受。這一晚,誰也無法睡上完整的覺。
1965年,中共西北局舉行文藝會演蘭州軍區決定拿專業和業餘各一臺節目。業餘的由誰參加?軍區通知:各部隊作好準備,到時候軍區派工作組檢查後決定。
於是,我們進行了研究,覺得如果還是拿一臺歌舞,恐怕搞不出什麼新特色。陳耀同志提出:“是不是搞一臺小鈴鐺式的小劇,也許還能打響。”陳耀同志的這個提議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在《就半天了)時已經有了體會:小劇思想性強、給人印象深刻;我們部隊本來就有編演小劇的傳統,幾乎每次會演都會湧現個把有質量的戲;還有,小戲輕便易行比演歌舞還方便。於是便立即下部隊,調查部隊過去在開會和會演中出現的優秀小劇,選擇那些有加工前途的,讓作者進一步修改。
在選時我們確定了幾條原則:
一、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一個有意義的主題的;
二、能塑造一、兩個人物;
三、時間在半小時以內,基本不要佈景道具的。
根據這些條件,經選擇,最後確定了這樣六個小戲:
《魚水新歌》(原名《靈活處理》),是反映軍民關係的;
《球衣問題》,是提倡發揚艱苦樸素光榮傳統的;
《標兵班的風格》,是講述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榮譽的;
《李根子》,是表一位戰士刻苦學習終於成才的;
《駕駛執照》,是教育戰士認識到“服從革命需要,是戰士的崇高職責”這樣一個道理的;
《先別肯定》,是宣傳做思想工作必先弄清情況,不可先為主,盲目乾的。
這些戲的題材都來自部隊生活,其主題思想都有現實針對性,且都能以小見大,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如《球衣問題》,揭露了年輕戰士中普遍存在的虛榮、講形式的思想傾向,後來被老軍長綴滿補丁的背心所感動,終於認識到”奮鬥是我軍本色、力量源泉”這樣一個事關我軍本質的大道理。又如《先別背定》是反映當時部隊正在倡導掌握好思想工作的“三個環節”(“及時發現、確實弄清、正確解決”)這一現實的。但其主題思想卻並沒就事論事而是提高到“要做好工作都必須先調查研究”這樣的認識論的高度,這樣就使其教育意義更為廣泛、也更為深刻了。整臺戲只有9個演員,佈景、道具服裝總共只裝了兩個子(籃於本身也是道具)。下部隊演出時,劇組的戰士們背上揹包,挎起籃子就走。但在演出時都因人物鮮活,故事情節生動,滿臺生龍活虎,並無單調之感。
這臺戲在參加西北地區文藝會演後,立刻引起了轟動。一些專業劇團都紛紛前來訪問,他們提出疑問:“就你們幾個人,怎麼能出這樣一臺戲呢?”觀眾們也很激動,他們說:“這真是讓我們開了界了!“連場工作人員也奇怪,說事先也沒見他們來裝臺。本來想,業餘的嘛,總不過如此吧,沒想到演出效果卻那麼好!
北京來的一些專家,也一致予以肯定,認為這臺戲可以拿到北京去演。所以當後來中央文化部要在全國挑選幾臺戲去北京參加國慶慶祝演出時,西北局就推薦一臺部隊的“兵戲”,即“九人話劇組”的一臺小戲加上蘭州軍區文工團話劇隊的一個獨幕話劇《刺刀見紅》。
在去北京之前,先讓我們去西安,為西北局機關和西安文藝界演出了幾場,西北局劉瀾濤書記還特意接見了我們。西安電影製片廠在看了我們的演出後,當即決定要把“九人話組”的演出拍成一部電影。
9月底到了北京。這時我們才知道,文化部從全國調來的還有另外3臺,他們是新疆軍區文工團的話劇《喀喇崑崙頌》,是反映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的;湖南花鼓戲,他們也是一臺小戲,著名的《打銅鑼》和《補鍋》就是這次演出的;還有一臺是已經在國內外聞名的泉州木偶戲。
我們被安排在人民劇場演出,物件主要是文化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北京的觀眾同樣熱地歡迎我們。一些文藝專家和文化部門的領導則更是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說:你們的演出是給文藝界刮來了一股清新的風,目前許多專業團都正陷於“浩浩蕩蕩,卡車幾輛,興師動眾,演出幾場”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群眾對他們意見很大,你們確實是給我們注了一劑清醒劑。中央戲學院院長李伯釗在蘭州西北局會演時已看過我們的演出,說:再次看了還是很激動(後來她還從“九人話劇組”抽調了兩名演員到她們學院去進修)。一位老藝術家非常誠摯地告訴我們:看了你們的演出我只有兩個字:震驚!不是一般的吃驚,是內心深度的震撼!新聞界也十分重視,發表了不少文章。《北京晚報》則連續幾天刊登了觀眾的評論。好幾家報紙還發表了我們的劇本,連《體育報》也刊登了我們的一個劇本:《球衣問題)。
演出完畢,正逢國慶,文化部還將我們演出的幾臺戲做成彩車,參加10月1日天安門前的大遊行。碰到這樣的機會,我們的戰士真是喜望外,做夢也沒想到會遇上這樣的好事! 但是當遊行回來後,又都不斷嘆氣!因為:在經過天安門時,光集中注意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卻沒能看清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
國慶節之後,我們又依次到解放軍各總部和各軍兵種領導機關進行慰問演出,各位首長都熱情地關懷和接待我們。到高等軍事學院演出時,敬愛的葉劍英元帥也接見了我們,使我們深受鼓舞。
北京演出一結東,就接到師裡通知,讓我們迅速返回,直去西安。原來,時近深秋,西北地區樹葉黃得早,再遲,拍外景就不好看了。為此,製片廠已很著急…
由於影片長度的限制,電影只能拍我們3個戲,即《球衣間題》、《駕駛執照》、《先別肯定》。前面還編寫了一段部隊野營拉練,路過一個新兵接待站,於是演出給新入伍的戰們看這樣的情節。為了拍這段拉練,還特地從平涼駐地調來了幾門大炮和一個炮兵排。影片定名為《軍歌嘹亮》,從10月中旬開拍,一直到年底才完成,將近3個月的時間,大家夜以繼日地幹,勁頭很足。
12月末的一天,師政治部孫鬱高主任在文化科長湯堯的陪同下,來製片廠審看樣片。他們感到拍得不錯,廠方很高興,於是便送往北京。不久傳來訊息說:電影局已審查透過,春節前後就可在全國放映。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也許還有別的緣故,影片也就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