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中國共有三大世界級城市群。
論成熟度,粵港澳大灣區高度融合;
論戰略定位,京津冀不遑多讓;
論規模之大和實力之強,長三角首屈一指,說是中國最大城市群並不誇張。
過去一年,長三角經濟發展如何?哪些城市脫穎而出?哪些地方掉隊了?
01
長三角
41市GDP排行榜
長三角城市群,囊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涵蓋41個地市。
單論規模,長三角以佔全國3.7%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6.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4%的經濟總量。
2021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高達27.6萬億,常住人口規模超過2.35億人,坐擁8個萬億GDP城市,近半城市躋身全國百強榜。
這是2021年長三角地區41個地市GDP排行榜:
毫無疑問,即便拋開政策定位,上海也是長三角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
上海GDP總量不僅超過了安徽全省,且接近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會的總和。
上海之後,江蘇“十三太保”同樣光芒四射。
這13個地市全部位列百強城市,GDP全部突破3500億元,最低的蘇北城市宿遷,放在安徽可以排在TOP3之列。
不僅如此,未來幾年,江蘇還有望再增2個萬億城市,常州和徐州GDP均已突破8000億,離萬億大關只有2-3年的時間。(參閱《2021年,全國TOP50城市GDP排行榜》)
浙江11個地市,除了衢州、麗水、舟山體量相對較小之外,其他城市均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地市強的不是GDP總量,而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基本都位居全國前列。
相較而言,最晚被納入長三角的安徽,除了省會合肥位居全國TOP50、長三角TOP20城市之列,其他地市經濟實力均不突出。
作為安徽第二城的蕪湖,則與鎮江、淮安處於同一層級。
而黃山、銅陵、池州等5地市,經濟總量在長三角地區墊底。
02
GDP增速榜:
最快的在安徽,最慢的也在安徽
過去一年,長三角哪些城市增長最猛?
可以看到,長三角整體經濟增速跑贏大盤,41個地市中,只有9個城市低於全國平均增速。
值得關注的是,在41個地市中,增長最快的3個城市在安徽,而增長最慢的5個城市也在安徽。
不僅如此,安徽蚌埠市,還成了全國少有的GDP負增長的地級市。要知道,全國GDP平均增速高達8.1%,安徽省平均增速則是8.3%。
有意思的是,增長最猛的蕪湖與負增長的蚌埠,都是安徽最出圈的城市。
一個靠“蕪湖,起飛”、一個借“蚌埠住了”,雙雙聲名在外。
安徽多個地市增速墊底,或許並不出人意料。
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增長著稱的江蘇“十三太保”,卻有多個地市GDP增速不及平均水平,包括南京、揚州。
這背後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去年年中,疫情襲擊江南,南京、揚州首當其衝,兩地一度進行大範圍封控管理,對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不過,即便如此,南京還是以1.63萬億的GDP總量力壓天津,守住了經濟TOP10之位。(參閱《2021年,全國TOP50城市GDP排行榜》)
目前,南京領先天津600多億元。未來,兩城或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誰能守住第10城,值得關注。
03
人均GDP:
江浙富甲天下,安徽多市墊底
經濟總量只能說明規模之大,但衡量一個區域的實力,則離不開人居指標。
由於2021年各地常住人口資料尚未完全釋出,我們以2020年各地的人均GDP資料作為對比。
可以看到,江浙滬包攬了人均GDP的前十名,無錫、南京、蘇州、上海、常州更是躋身全國前十。
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所分析的,安徽各地市,不僅在總量上不佔優勢,在人均指標上同樣不及江浙滬地區。
安徽最高的合肥,人均GDP位居第14名。而在安徽16個地市中,有11個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在長三角地區也處於墊底位置。
所以,安徽雖然所有地市都位列長三角城市群之列,但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GDP還是收入指標,都與傳統的長三角地區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正因為這一點,安徽多個地市,獲得江浙滬地區的定向幫扶,這一訊息一度還引發了網路熱議。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上海3個區、江蘇3個市、浙江2個市,定點幫扶安徽8市。
上海市閔行區——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區——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賢區——安徽省亳州市;
江蘇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阜陽市;
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寧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這些地區,多數位於皖北,屬於經濟次發達地區,需要來自發達地區的幫扶,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應有之義。
同時,部分受到幫扶的安徽城市,本身就是大都市圈的一員。如南京定點幫扶的滁州,屬於跨省的南京都市圈成員;徐州定點支援的淮北,則位列淮海經濟帶之列。
所以,這正是都市圈戰略和城市群戰略的重要意義所在——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先富帶動後富,促進均衡發展。
04
蕪湖VS蚌埠:
網紅城市發展為何兩極分化?
蕪湖GDP增速領跑長三角,而蚌埠則是負增長。
兩個新晉網紅城市,發展為何大相徑庭?
先看蕪湖。
蕪湖是安徽第二城,且是官方認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GDP達4302億元。
雖是第二城,但蕪湖與省會合肥之間存在7000億的巨大落差,經濟總量不到合肥的4成。
雖然經濟總量與合肥存在巨大差距,但蕪湖並非毫無名氣。安徽最大的企業海螺水泥就位居於此,而知名度極高的三七互娛、三隻松鼠、中公教育、奇瑞汽車同樣出自於此。
雖然蕪湖位列TOP50城市之外,但卻擁有17家A股上市公司,有15家公司屬於各自領域的領先企業。
蕪湖擁有四大支柱產業:汽車和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
2021年,這四大支柱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6%,成為GDP增速“奪魁”的最大助力。
雖然蕪湖是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還有一個南京都市圈成員的身份。
當然,合肥都市圈也將蕪湖囊括在內,能否“左右逢源”,從南京、合肥兩大中心城市中尋求自身的最大發展利益,值得關注。
蚌埠,成了另一個典型,為2021年罕見的GDP負增長城市。
此前,安徽兩會上,有領導直言:
去年以來,蚌埠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蚌埠經濟為何負增長了?
從經濟資料來看,蚌埠負增長最大的因素在於工業和投資的下行。
資料顯示,2021年,蚌埠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5.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0.4%。
而固定投資下滑,最大的拖累來自於房地產。
蚌埠2021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為-31.6%。而2019年和2020年,蚌埠房地產投資佔GDP比例均超過30%,一度位居全國前列。
房地產下滑對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相比房地產,工業下滑則是更深層的癥結。
蚌埠曾經是重點工業城市,且是交通要道,在安徽一度有“合(肥)老大、蚌老二”的說法。
然而,近年來,蚌埠傳統工業衰退,而新興產業仍未崛起。
正如官方檔案直言不諱提出的問題:
蚌埠大企業、龍頭企業不夠多,全市除菸廠以外,產值超50億元以上企業還未實現“零”突破。
同時,加上環保督察、生化企業“退市進園”、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當地工業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
顯然,樓市即將進入白銀時代,加上棚改收官,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恐怕很難再恢復過去的榮光,房地產投資依賴度越高,未來經濟受到的衝擊就越大。
房地產靠不住,留給蚌埠最大的武器就是工業了。未來蚌埠能不能重回高增長軌道,我們拭目以待。
05
長三角,誰是龍頭?
長三角地市多達41個,但誰是龍頭城市?
毫無疑問,上海是其中最大的龍頭。
正如官方檔案所定調的: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可見,上海是龍頭中的龍頭。畢竟,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實力之強,地位之高,在長三角可謂獨一無二。
上海之後,蘇浙皖的三大省會,各有自身的“勢力範圍”: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這其中,杭州、南京都市圈都是橫跨兩省,杭州都市圈將安徽黃山、宣城市納入“勢力範圍”,南京則將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納入圈內。
值得一提的是,長三角還分為中心區和外圍區之分。
長三角中心區共有27個城市,包括上海、江蘇9市、浙江8市和安徽8市。
長三角外圍區共有14個城市,主要位於蘇北、皖北、浙西南等地,包括徐州、衢州、蚌埠、阜陽等。
不過,能位列長三角城市群,躋身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中,本身就是城市發展的大機遇。
安徽和合肥就是典型。
雖然安徽經濟實力無法與江浙滬“包郵區”相匹敵,但能躋身長三角,本身就意味著巨大跨越。
正如凱風在《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這標誌著,安徽從中部地區向東部地區的轉向,能在“中部崛起”和“長三角一體化”的雙重戰略中左右逢源,安徽經濟得以突飛猛進。
過去10年,安徽GDP從1.62萬億躍升到4.29萬億,增加了1.6倍,離TOP10經濟大省只有一步之遙。
作為安徽省會的合肥,更是過去10年最大的“黑馬”之一。
從2011年到2021年,合肥GDP從3600多億元躍升到1.14萬億元,增長了2.1倍。
藉助經濟和產業崛起,合肥也從名不見傳的弱省會晉級萬億網紅城市,從過去的百強城市守門員擠進了TOP20之列,堪稱巨大跨越。
所以,能不能把握好這一機遇,決定了城市晉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