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去層層被傳奇和被利用的解讀,迴歸殘缺但樸素的事實,大家好,我是明戈,一個愛好歷史的草根學習者。
文接上篇中提到三家分晉,其中就有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說到趙氏我們就很容易聯想到到被後世演繹出新的《趙氏孤兒》好戲,始作俑者就是司馬遷。(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趙氏孤兒》真有其事嗎?
先來看看《史記》中是怎麼記錄的,《史記·趙世家》記載,屠岸賈是晉靈公的寵信之人,晉靈公被趙盾弒殺,屠岸賈隱忍下來,在晉景公在位的時候,終於做到了司寇的職位,於是藉助國君的力量發難,要誅滅趙氏家族。韓厥通知主政趙家的趙朔趕緊逃亡,但趙朔不願意,趙家被滅族,只有一個趙朔的夫人,是晉成公的姐姐,也就是晉景公的姑姑,有孕在身,帶著遺腹子躲在了宮中。屠岸賈要斬草除根,追殺這個孤兒,趙朔的兩個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就去找了一個嬰兒,由程嬰假裝告發,將公孫杵臼和孩子一起處死,而真的趙氏孤兒則就此躲過了屠刀。等到孤兒長大,殺死屠岸賈,為家族復仇,重新恢復了家族的爵位。
這個典故最早在元朝被髮掘出來,編成了《趙氏孤兒》一劇,以後各個劇本多有引用,連伏爾泰亦有改編,到今天也仍然是影視作品的重要素材。就在於趙氏孤兒復仇成功,恢復家族的名譽和地位的時候,程嬰卻要自殺。孤兒趙武苦苦請求,程嬰說:“公孫杵臼認為我能把(託孤)這件事辦成的,所以先我就死,我不去見他,他還以為我沒把事情辦成呢。”於是自殺身死。這種生死觀,可能現代人不能理解,所以後世的劇本中,將兩人用程嬰的兒子代替孤兒,兩家被搞到家破人亡之後,程嬰的自殺就顯得略為通順自然了,但卻削弱了先秦生死觀的力量。
明戈認為趙氏孤兒不是真實存在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這個屠岸賈不見於先秦的其他典籍,做到司寇(職責大概是追捕盜賊和據法誅戮大臣),把春秋第一權臣趙盾家滅族這麼大的事,左丘明竟然在《左傳》、孔子《論語》中未留隻字片語,實在是太奇怪了。《左傳》早於《史記》,而且,《左傳》是給《春秋經》寫的傳記,如果《左傳》造假,難不成孔夫子的《春秋》也造假?司馬遷就像個寫傳奇小說的自媒體大V那樣對於先賢的史學資料視而不見,而要杜撰或者道聽途說出個屠岸賈出來呢?
其次,以莊姬這麼尊貴的身份,一個司寇(司寇只能管臣卻管不了皇親國戚)就敢衝進國君的宮裡去索人,這個也未免過於囂張了吧。
最後,史書記載,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欒書統領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此時趙朔或已死,故以當時為下軍佐的欒書升任下軍主帥。晉景公十三年(前587年)記有趙嬰齊與趙莊姬私通一事,並且次年趙同、趙括為此事制裁趙嬰齊時,未見趙朔出面,何況《左傳》又稱朔妻為“趙莊姬”,“莊”即為趙朔諡,均證趙朔此前已死。總之,趙朔死於趙同、趙括被殺之前,屬於正常死亡。“趙氏孤兒”事件純屬子虛烏有,不知太史公何意要採取這樣的傳說。
那麼真實的《趙氏孤兒》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按照《左傳》的記載,邲之戰中,趙朔是下軍主帥,(春秋時期,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趙同是下軍大夫,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但是在邲之戰中,他們的表現卻頗不尋常。下軍副帥欒書對於鄭國使者來挑唆晉楚一戰是非常警惕的,因此說了洋洋灑灑一大段來分析這個事情,作為下軍的主帥趙朔是贊成的,說“按照他的話來實行,一定能使晉國長久。”
但是,同族的兩個叔父趙同、趙括不贊成,卻支援中軍副帥先縠,堅持要戰,同為下軍大夫的荀首就說了:“原同、屏括,(趙同食原,趙括食屏,趙嬰齊食樓,故又稱原同、屏括、樓嬰)。都是咎由自取的人。”而趙嬰齊呢?他沒有發表意見,但是呢,先在黃河邊準備了船隻,等到晉軍戰敗撤退,他的部屬是最早撤過黃河的,沒有受到損害,可見,趙嬰齊要比他的兩個哥哥有能力的多。
趙盾之子趙朔娶晉國宗女莊姬,趙朔死後,莊姬和趙嬰齊通姦,在當時這是背德喪禮之事,觸犯天條。於是趙同和趙括藉此契機把趙嬰齊放逐到齊國。趙嬰齊說:“我在的話,欒氏不敢做亂,我流亡了,我的兩位兄長就要有憂患了。”趙同、趙括不聽。果然趙嬰齊被放逐後,趙莊姬向自己的弟弟晉景公(根據前秦史料記載兩人確是有血緣的姐弟關係)舉報趙同、趙括謀反。欒氏和郤氏都為她作證。於是晉景公會同欒氏、郤氏展開了對趙氏的清洗,把趙同和趙括給族滅了,這就是所說的“下宮之難”,也被稱為“孟姬之亂”也是戲文裡的“趙氏孤兒”的原版。這個事情,於同、括而言,有大義的成分在裡面,但更多的卻是家族利益的爭鬥在裡面。
韓厥(晉國韓氏第五任的領袖。史稱韓獻子。早年喪父,由趙盾撫養長大,被趙盾推薦為晉軍司馬。前583年,幫助趙武使趙氏復興。前573年,韓厥繼欒書為正卿。)對晉景公說:趙衰的功勳、趙盾的忠誠,卻給絕了後的話,怎麼來鼓勵臣子盡忠呢。晉景公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便將跟隨莊姬躲在宮裡的趙武做了趙家一族的繼承人。
那我們再來說說趙氏家族的發家史。先看下圖表,更有助於理清人物脈絡。
趙氏屬於嬴姓,跟秦國國君來自同一個祖先。趙家發跡起源於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趙衰。
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商朝。當初紂王手下有親信名叫蜚廉(先秦百家中多人著作中都提到這兩個人,所以這兩個人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作戰勇猛。後來他被周朝俘虜,不久以後就被殺了。
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惡來(很快被殺了),另一個是季勝,他們的後人都侍奉周朝,但地位不高。
到了周穆王的時候,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造父善於相馬和駕車(史書有記是他找到了驊騮、騏驥、綠耳等八駿),是穆王的馬伕,他養的馬好多都是千里馬,很受穆王青睞。屈原的楚辭中便有“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的用典。一次,國內徐偃王叛亂,幸虧造父卓越的車技,配上千裡馬,帶著穆王從千里之外迅速趕回國內,平定了叛亂。
穆王因為他這次的功勞,把他封在了趙城。從此他們整個家族都沾光了,包括惡來和季勝的後裔,都以趙為氏,是為嬴姓,趙氏。所以趙氏和秦氏都是贏姓。
而惡來的後人不久以後也出了一個人才,叫非子。他因為養馬養得好,天下聞名,也受到周天子的封賞,被封在秦地,建立了秦國(所以在後來很多電視劇中都稱秦為養馬的匹夫)。
這個家族的人似乎做事都特別認真,即使身處低位,也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最後都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成為後世兩個大國的先祖。
到周幽王,趙氏的後人在西周末年看到朝政混亂,造父的七世孫叔帶離開周國到晉國,開創晉國趙氏一脈,成為晉國的卿族之一,晉國六卿之一的趙氏,由趙夙始,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擴充軍隊,晉國有了上下兩軍。晉獻公掌管上軍,太子申生掌管下軍,伐滅霍,魏,耿。趙夙是給晉獻公駕車的人,車右是畢萬。戰後按功論賞,耿地賞賜給了趙夙。這在《左傳》中是有記載的。趙夙之後,《春秋》沒有提及,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就將趙衰定為趙夙的後人(孫)。
隨後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殺,趙衰跟隨重耳出逃(趙衰是追隨晉文公流亡的五大功臣之一),他的年紀比晉文公稍微小一些,兩人從年輕的時候就很熟悉,他們的私人友誼非常好,聯手娶了叔隗、季隗這一對姐妹。然後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趙衰——所以他們兩人既是連襟,又是翁婿。晉家的公主賢德,又明事理,將叔隗生的兒子趙盾立為了嫡子。
晉靈公繼承國君之位時,中軍將已經是趙盾了,這時的趙盾已經是權勢滔天,晉國從此進入趙氏專權的時代
公元前607年,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國君晉靈公被殺史稱“趙盾弒君”。身為國君,晉靈公不但不理朝政,而是在一幫宦臣的掩護下,經常站在高臺上用彈弓射人,以觀看人們躲避他彈射的彈丸來取樂,卿大夫趙盾經常勸諫晉靈公,靈公對於趙盾雖有幾分畏懼,但更多的是怨恨。於是,晉靈公便派刺客鉏麑刺殺趙盾,鉏麑卻看到趙盾一大早就穿著朝服等著上朝議事,因為時間尚早,趙盾就端坐在那裡打瞌睡。鉏麑退出來感嘆到:“趙盾時刻不忘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殺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國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我既不想做不忠之人,也不想做不守信用之人,現在只能選擇死了。”結果自己撞死在槐樹上。這件事可以看出史家對晉靈公和趙盾的評價,但也反應了趙盾和晉靈公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終於,趙氏的旁系中的趙穿出頭,殺了晉靈公,不過,因為董狐的直筆,“弒君”的罪名還是安在了趙盾的頭上。
趙盾死後,公元前597年邲之戰的時候,趙氏家族的實力已經有所下降,趙盾的兒子趙朔只是下軍將,趙盾的弟弟趙同、趙括、趙嬰齊都只是軍中的大夫。趙朔早死,趙氏家族的權柄由趙同、趙括執掌,這時候發生了因莊姬的讒言導致的“下宮之難”,趙嬰齊被驅逐出晉國,趙同、趙括全族被滅,只留下了一個孤兒趙武,在晉景公的宮中長大。這件事被後世演繹出《趙氏孤兒》的好戲,始作俑者就是太史公司馬遷。
趙氏的旁系趙穿被封於邯鄲,世稱邯鄲大夫,下宮之難發生後,因趙武年少,由趙穿之子趙旃任新軍將,維護了趙氏在晉國的地位。公元前573年,晉國經歷欒郤之亂後,晉悼公即位,提拔趙武為新軍佐,隨後趙武逐步升遷至中軍將,又恢復了趙氏一族在晉國的地位。
公元前497年,趙武的孫子趙鞅想要將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趙穿的後人邯鄲午不同意,趙鞅於是殺死邯鄲午,這個事情導致了晉國六大家族內戰,內戰持續了八年,邯鄲被併入趙族領地,六大家族的範氏、中行氏被逐。此時,晉國公室徹底衰微,等到趙鞅之子趙無恤繼承爵位後,遂開三家分晉的大局,而趙氏也由此進入戰國時代。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他施行胡服騎射,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騎兵。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前296年滅中山國。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虞卿、樂毅、田單、趙奢、藺相如、廉頗、趙勝、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
公元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破。趙國大夫們北逃到代,共同擁立趙代王嘉繼續抵抗秦軍。前222年,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滅亡。
歷史上這一時期關於趙國的典故很多:將相和,負荊請罪,邯鄲學步,胡服騎射,完璧歸趙,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趙括),邯鄲之戰,圍魏救趙,毛遂自薦等等。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查閱一下[呲牙]。
小編整理編輯不容易,感興趣的朋友點贊加關注,歡迎留言評論。
博古通今、篤行至善。下期《田氏代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