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豪華汽車”四個字,相信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BBA。在國人剛剛接觸汽車的80年代,虎頭奔、四眼寶馬等德系車就是豪華車的代名詞。可以說德系車幫助中國消費者定義了豪華汽車,卻也限制了國人對於豪華車的想象。
站在全球的眼界來看,世界上的豪華車從來就不只有德係一種。
除了德國以外,世界上的豪華車都繞不開這個國家-義大利。義大利是一眾豪華品牌的發源地,布加迪、法拉利、瑪莎拉蒂都誕生於此。義大利人對於豪華車有著一套獨特的造車理念,與德國人幾乎背道相馳。
德國人的嚴謹與刻板可謂舉世聞名,著名汽車人-大猩猩克拉克森曾在節目上吐槽過這點,世界上可能只有德國人會把一部電影叫做《在一架瘋狂飛機上的不可思議之旅》。所以說,德式豪華完全是理性鑄造而成的。
而義大利與德國人完全相反,意式豪華是由100%感性所構建的。倘若讓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分別是形容一位美女,德國人會告訴你這位美女的三圍資料多麼接近黃金比例,義大利人卻用一個簡簡單單的畫面詮釋了一切。
理性的德式豪華與感性的意式豪華,誰更出色?
這個問題就是本篇的最大主題,也是賓士GLC對比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最大懸念。接下來我們將從看-坐-開,即造型設計、駕駛氛圍、駕駛品質,由淺入深三個層面來找到問題答案。
倘若你對德系車有一點熟悉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是賓士還是奧迪,德系車很少有比較激進的設計。賓士GLC也遵循了這一點,儘管稱之為2021款,但整體感覺與最初的2016款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大燈組、正進氣格柵、下進氣格柵的比例似乎一點都沒有變,尾燈的外觀輪廓甚至一模一樣,只有線條的應用和燈組的設計有所改進。這麼做的壞處是多少讓人覺得沒誠意,可好處也顯而易見。賓士GLC的設計比例之成熟,讓人找不到任何的缺點。10個人看到賓士GLC,也許只有3個人會覺得非常喜歡,但10個人都說這車不難看。
審美這東西完全因人而異,很難找到一個公認的標準。所以,站在理性的角度出發,直接設計成比例最協調的造型是最保險的選擇。可以說“不難看”是賓士GLC的設計出發點,良好的使用者反饋也證明了這種做法很聰明。
不過,筆者並不欣賞賓士GLC的做法,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就展現了另一種美感。
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造型設計簡直個性到了任何路人都會回眸觀賞的地步,大面積的倒置三角進氣格柵、狹長的鷹眼大燈和同級獨一份的側裝牌照,無不拉高了路人對它的回頭率。看來,回頭率就是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設計出發點。
實際上意式豪華在設計上一直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必須得有藝術感,藝術感又是基於感性而來。無論是動輒百萬的法拉利超跑,還是同為SUV的蘭博基尼Urus,它們的造型從來沒有協調過,也從來沒有難看過。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也遵循了這個原則,這些義大利車總有一種讓人難以言喻的美感。
當然,造型設計也得從人群喜好來看,每代人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審美。如果你深諳我國的中庸之道,能讓大多數人覺得不難看的賓士GLC會是首選。而像筆者這類被各大廠家定義為年輕消費者,實際卻30歲以上的80後、90後人群,對吸睛的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更加中意。
看到這裡的很多讀者可能會想,設計過後是不是該談談兩款車具體的配置、尺寸等資料了?筆者卻恰恰不想談論這些,因為資料對於豪華車來說意義不大。同樣50萬級別的中型SUV,配置差距不會相差太大,頂多就是 “Stelvio是可開啟全景天窗,GLC是不可開啟的分段式全景天窗”這種細小差別。
如果你真的很注重這些資料,筆者建議你直接買一輛實惠的漢蘭達就可以了,剩下的十幾萬出國旅遊一圈不爽嗎?筆者認為,評價豪華車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駕駛氛圍。舉一個例子,當你坐進勞斯萊斯車內會覺得十分豪華,並不是因為勞斯萊斯的空間非常大,而是勞斯萊斯的氛圍感染到了你。
當我們從這一點去看待這2款豪華SUV,德式豪華與意式豪華又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詮釋。以理性為主導的賓士GLC給出了一個較為傳統的答案,賓士的駕駛氛圍就是高階感。縱觀賓士GLC的內飾、座椅和車門、能看到不少精美的木紋飾板、鋼琴烤漆、皮質軟包和消光的金屬飾件,每一個零部件都出了不少的力。就同級而言,幾乎沒有第二款車能夠在“高階感”上勝過賓士。
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勝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要高階感,喜歡汽車運動、駕駛激情的年輕消費者更想要運動感,感性的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則是同級中最能激發駕駛慾望的SUV。方向盤上尤為明顯的紅色按鈕,讓你每次啟動都頗有比賽發車的意思。碩大的換擋撥片也是為降檔超車時更加便利,側向主駕駛的中控屏是為了讓你的視線不要偏離前方。阿爾法·羅密歐所營造的駕駛氛圍能讓人更重視“駕駛”這件事本身,而不是因為豪華所以豪華。
要論駕駛品質的話,似乎一直都是德系豪華車的強項,日系、美系多年來一直難以企及。但要是把義大利加進去的話,誰強誰弱還真不一定。恰好筆者也在2020年都試駕體驗過賓士GLC 300L和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 280HP,兩款SUV在駕駛層面上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最直觀能感受到的差距就是動力加速。單從明面數據來看,同樣都是2.0T的兩款SUV差距並不大。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最大功率280馬力、最大扭矩400牛·米,小勝賓士GLC的最大功率258馬力、最大扭矩370牛·米。但實際加速的感覺卻遠超22馬力,好比普快火車和高鐵之間的區別。
賓士GLC的動力是很典型的德系風格,輸出方面十分講究循序漸進。其9AT變速箱稱不上降檔有多積極,反倒是升檔較為頻繁。即便在運動模式下,賓士GLC也不會在3、4千轉停留太久,早早地朝著9檔前進。理性的德國人明白254馬力已經夠用了,於是將普通版GLC車主都預設成了喜歡釣魚、古玩的成熟男人。真要是調教得偏向運動的話,自家的AMG系列還怎麼賣呢~
感性的義大利人認為SUV身份並不是妨礙縱情駕駛的理由,即便是普通版本的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也應該讓人感到愉悅。所匹配的採埃孚8AT變速箱就是加速的關鍵,其換擋的響應速度和邏輯性甚至比寶馬略勝一籌。Stelvio的動力是一下子到達,並始終維持在2000多轉這個最大扭矩轉速。
所以,加速始終在最澎湃、最充沛的區間,能感受到一股綿綿不絕的後勁。兩車的百公里加速成績也驗證了這一差距,賓士GLC的百公里加速差不多在6.8-7.1秒左右,Stelvio的百公里加速只有5.8秒。
加速還是隻是前菜,兩款車更深層次的差距更體現在操控方面。賓士GLC其德系底盤之紮實名不虛傳,這套前後多連桿懸掛被調教得相當成熟,側傾抑制、避震回彈都做得相當不錯。但這也只是以SUV的標準來說還不錯,與同級別的轎車來說還是差了點意思。
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就完全不同了,其底盤規格與百萬級的四葉草版本完全一樣。前後懸掛的材質均是抗扭剛性更強、重量更輕的鋁合金,以及一根超跑才有的碳纖維傳動軸。前懸掛採用的是半虛擬轉向軸的雙叉臂結構,是阿爾法·羅密歐的專利。Ta能夠使得輪胎在任何路況下都幾乎垂直地面,讓轉向的反應速度比一般懸掛提升20%,提升了抓地力和轉向精準性。
其Q4智慧四驅系統,可做到無需人工切換自動調整四驅模式。能夠根據實時監控的路況,在100毫秒內完成前後軸扭矩分配。一旦系統監測到後輪出現滑移,Q4智慧系統就會將最多50%的扭矩送抵前輪,從而實現全輪驅動。
另外,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作為一輛SUV特別難得是做到了前後50:50的完美車重平衡,要知道SUV有著先天重量分佈不均的劣勢,能做到是因為阿爾法·羅密歐花了不少成本,運用鋁合金、碳纖維等輕量材質才達到的。
高規格、高成本的堆砌使得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操控完全不像一輛SUV,其底盤韌性、轉向手感更像是賓士AMG C43定位的高效能四門轎車。遠比一般SUV、轎車更富有駕駛樂趣,卻又有著高階豪華車應有的細膩、深沉。
從整體的駕駛品質來看,賓士GLC的水準一點都不差,筆者可以打一個85分的高分。但對於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來說,筆者必須給一個95分。這10分的差距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小,而是普通科學家與霍金這類天才的差距,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且不說賓士GLC,同級任何一輛SUV都不可能比得過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駕駛品質。
在筆者看來賓士GLC是一件很成功的商品,理性的德國人把消費者明面上能看得到任何方面都是做的十分出色。從外到內、從靜到動,幾乎挑不出任何大毛病。但是賓士GLC並不夠“好”,確切說是不夠驚豔、不夠極致。如果把一輛車當做一件作品來看,賓士GLC就是泯然於眾人的平庸作品。為什麼不夠“好”,因為…
關於創作這件事,重點在於感性。-久石讓
阿爾法·羅密歐就像是一位藝術家,將全部感性投身於Stelvio這件作品。你很難想象一款定位走量的SUV為何要花那麼大成本用百萬級底盤?為什麼要設計得如此獨特?因為Stelvio是一件作品,一件註定要成為意式豪華SUV表率的經典作品。
正是這份感性的堅持,讓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比賓士GLC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