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類似的說法三個月以來講了多少次,我已經記不清了。
反正從高規格會議到普通吹風會,基本是一以貫之的說法。
因為,託底經濟的需求比較緊迫。
所以財政作為配合,早早地下達了第一批專項債額度1.46萬億。
第二批大概2.2萬億的額度,預計會在3月兩會後下發。
所謂專項債,就是專門用於某個特定專案的地方債券。而這些專案,絕大部分就是基礎設施類專案,比如水利工程、地下管網、城際軌道等等。
和專項債相對的,是一般債,主要用於一般性的日常支出。這幾年上面收緊了一般債,所以我們通常重點觀察專項債。
在“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的基調下,1月份地方專項債的發行實現了“開門紅”:
發行規模達到了4844億元,相比去年1月份,增幅很大。
2022 年1月新增專項債較去年大幅增加
資料來源:Wind,東吳證券研究所
2
但是,儘管發行規模大幅增加,也僅僅是完成了那1.46萬億額度的三分之一。
你想想看,1月都過完了,才發出去三分之一,專案真正開工、形成實物工作量又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有的甚至會因為土地等前置條件而長期開不了工),那剩下額度的開工高峰可能就要到下半年了……
所以,“進度還是太慢了”。
全國兩會之後還有2.2萬億的額度等待下發,再加上去年“超收歉支”結餘的那筆錢,資金很多,卻發不下去!
什麼原因?
專案儲備太少了。
錢是有,可專案沒了。
因為專項債都是和具體專案繫結的,這筆錢不是想申請就能申請的。地方上報的專案都要經過發改委和財政部的共同稽核,透過之後才能發行專項債。
專案是否足夠優質,未來的收益是否能夠覆蓋利息成本,都要考慮。並不是隨便扯個專案就能報的。
儘管最近稽核透過率明顯提高,仍然是不夠。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監管層在催促各地補充申報一批專案。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近期監管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地方在前期報送專項債專案資金需求的基礎上,補充報送一批專項債專案。這批專案在國家重大建設專案庫中需標識為“2022年專項債券補充申報專案”。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領域為補報重點。
3
上面提到,補報專案以城市管網建設、水利等領域為重點。這是給基建圈定的一個方向。
其實最近國家層面出臺的“頂層指導”有點多,均指明瞭幾個發力方向,以免大家亂撞。
比如近日國辦公佈的《關於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
到 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加快補齊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短板弱項,構建集汙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比如《“十四五”規劃綱要》詳細列出了102項重大工程專案。除了產業、科技和民生類之外,屬於基礎設施類的重大專案有55個。
日前交通部、鐵路局、民航局、郵政局、國鐵集團還聯合印發《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交通部明確表示,2022年要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及重大工程。
還有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要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能建盡建、能並盡並、能發盡發。
可以看到,這次基建相比2009年那次,門類和內涵都要豐富得多。
4
目前各地的進展怎麼樣?力度有多大?
年前各省召開的兩會上,都已經明確定調。幾乎所有省市都把穩增長作為2022年的重點工作之首,而穩增長的主要抓手就在基建。
在披露固定投資增速目標的19個省中,有16個省的固投目標高於7%,最低的也有6%,超過2021年實際增速。
要知道,在房地產投資下行的背景下,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擴大基建投資的決心。
截至2月9日,共有10個省/直轄市/都市圈公佈了2022年重大專案清單,分別是山東、北京、四川、河北、江蘇、上海、廣東、浙江、陝西和成渝經濟圈,重大專案數量合計達到5881個,總投資額超過了15萬億!其中2022年的年度計劃投資額就超過4萬億元。
當然,這裡面有很多產業類的專案,而不是依託專項債的基建專案——投資額很大,但並不佔用專項債的額度。
所以高層仍然催著各地上報專項債專案。
這樣一疊加,就意味著——
2022年,必將是由投資驅動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