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節,亦是賞月觀潮的最佳時節。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名為《觀潮》,描寫的便是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可謂天下奇觀。
實際上,早前一千年,北宋大文豪蘇軾便寫過一組七絕,名字叫《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詩中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潮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在這中秋佳節之時,我們不妨欣賞其中的兩首,感受蘇軾筆下洶湧澎湃,猶如萬馬奔騰的錢塘江大潮。
蘇軾寫這組詩的時候,是在宋神宗熙寧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36歲的蘇軾正任杭州通判一職。中秋節當天,蘇軾也來到錢塘江,感受震撼壯觀的錢塘江大潮。
中秋節這一天,天氣分外晴朗,蘇軾的心中也倍加欣喜,他知道今晚的月亮一定又圓又亮。中秋節處在仲秋之時,早晚的天氣有些寒意,一陣秋風吹來,倍感清寒。
詩中的玉兔指的便是月亮,除了玉兔,中國古人還賦予月亮很多詩意的名字,如玉盤、桂華、素娥、廣寒宮等等,總之,人們對月亮充滿太多的遐想與期待。
蘇軾此時住在郡齋,所以他告訴門衛小吏,今晚一定不要上鎖,因為他要趁著大好月色,去錢塘江看漲潮。這句詩寫得很有生活氣息,也讓讀者感受到蘇軾對欣賞錢塘江大潮的激動心情。
錢塘江大潮有多壯觀呢?蘇軾用兩個典故來描繪大潮來時的威勢。潮水來時,聲音洪大,如同萬人同時敲鼓,使得觀潮之人無不為之震撼。
這句詩實際上用了春秋時期吳越戰爭中的一個故事。公元前478年,吳越大戰之時,越國軍隊在深夜擂鼓,猛攻吳軍陣地,吳軍驚恐,最終一敗塗地。
第二句中,詩人將怒潮比喻成當年王濬率領水軍,順江東下,一鼓作氣,攻下吳國都城建業的故事。
可以說,這兩個比喻,極為形象地刻畫了錢塘江大潮的氣勢,即便沒有親眼見過,也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錢塘江潮水能漲到多高呢?小學課本說有兩丈高,也就是足足有六米多高,而蘇軾卻不用數字來描寫漲勢,而是形象地說,潮漲之時,高高的越山都浸沒在浪花中間了。
這句詩寫得雖有些誇張,卻更加形象,也讓讀者感受到白浪滔天,怒潮如箭的氣勢,這便是藝術的魅力。
古時許多文人墨客都描寫過錢塘江漲潮的氣勢,如趙嘏在《錢塘》中便寫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寫得極有氣勢。宋人潘閬用“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來形容觀潮後的驚心動魄。
最後,祝讀者度過一個充滿詩意的中秋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