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閒話《世說新語》:新亭泣對——一哥王導是如何上位的?
【入話】
王導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把方方面面照顧得妥妥貼貼。
《世說新語·政事》裡有這麼一則故事:
王丞相拜揚州,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說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公因便還到過任邊雲:“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說。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闍,蘭闍。”群衚衕笑,四坐並歡。
在一個宴會上,王導能讓所有人都覺得舒適,即便是偶爾來到的鄉下新客人也會覺得王導對自己另眼相看,更難能可貴的是對於胡人,王導也能以幾句客套的胡語讓對方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歡愉。(按:蘭闍是胡語“快樂、開心、盡興”的意思)
而且情商之高,江東無人能出其右。
《方正》篇還有一則故事,說:
江僕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傍有客曰:“此年少戲乃不惡。”王徐舉首曰:“此年少,非唯圍棋見勝。”
江僕射年輕的時候“很會”下棋,有一次和王導對弈,明明王導棋藝不行,江僕射卻不下了,假裝皺眉認輸道:“哎呀,我恐怕要輸啊!”
王導心領神會,知道對方是在給自己留臺階,於是也藉機稱讚對方非獨圍棋下得好,別的地方也有過人之處啊!
看官可別以為王導只會一味地和稀泥,他也有堅持正見的一面。特別在於太子人選這件國之根本大事上,那是一點也不含糊的。《方正》中另有一則故事:
元皇帝既登阼,以鄭後之寵,欲舍明帝而立簡文。時議者鹹謂:“舍長立少,既於理非倫,且明帝以聰明英斷,益宜為儲副。”周、王諸公並苦爭肯切,唯刁玄亮獨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慮諸公不奉詔,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然後欲出詔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階頭,帝逆遣傳詔,遏使就東廂。周侯未悟,即卻略下階。丞相披撥傳詔,徑至御床前,曰:“不審陛下何以見臣?”帝默然無言,乃探懷中黃紙詔裂擲之。由此皇儲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嘆曰:“我常自言勝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晉元帝想瞞著王導廢長立幼,但是敏銳的王導畢竟和晉元帝是穿開襠褲就混在一起的,晉元帝一撅尊臀,王導就知道他要幹嘛,於是當場揭穿晉元帝的把戲。
綜上,也許就是王導能將小朝廷維持得那麼穩固的原因吧。
【世說】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是因為和晉元帝太熟悉了,所以晉元帝覺得處處被王導掣肘,想要培植自己的心腹,擺脫王導的控制;正是因為有兄弟王敦這個奧援,所以一旦王敦覺得皇帝有意疏遠他們兄弟,滋生出野心,打算另立中央,決心叛亂,便會反噬王導。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打到了京城。
此次叛亂將留守在京城的王導推上了風口浪尖。一邊是疑慮重重的司馬皇家,一邊是窮兇極惡的親兄弟。
逃跑麼,身為族長,京城烏衣巷裡還住著老老少少幾大家子人口,又怎麼走得脫呢?
打麼,未必打得過王敦,而且晉朝皇帝和他的親信們也未必信得過自己。
進退維谷之際,只得帶了一家老小跪在皇宮門前等候聖裁。
這時,那位在新亭泣對時出現過的周顗(字伯仁)出現了,他和王導平日裡關係非常要好,王導見了,連忙大喊:“伯仁救我!”
可是周顗充耳不聞,徑直從王導身邊走過。
這一刻的王導肯定感到了無助,世態炎涼寫在周顗匆匆而過的背影上。
其實,周顗並沒有捨棄王導,只不過不願意在非常時期受人以柄,當眾迴護王導而已。
雖然沒在大庭廣眾搭理王導,卻在單獨覲見晉元帝時極力為王導開脫,並得到了晉元帝的諒解,不再追究王導的責任,赦免了王家的死罪。
然而當王敦最終獲得勝利,佔領了建康城後,在問起王導是否要殺周顗時,王導回想起了在皇宮門口的那個快步離開的背影,漠然地低下了頭。
雖然王導並沒有點頭同意殺周顗,但是也沒有點頭不殺周顗。最終,王敦還是將周顗給殺了。
事後,王導翻閱皇宮的檔案時,發現了當日周顗為救他而寫的奏章,這才幡然醒悟老朋友的良苦用心。不由得老淚縱橫,說了一句:
“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所以,最後王導還是選擇了站在朝廷的一邊對抗親兄弟王敦。
他果斷地在王敦再次起兵時,宣佈王敦已經死亡的訊息,聲稱起兵的並非王敦,而是他手下一小撮別有用心的部將,從而造成了敵方的群龍無首、一舉打亂了敵方的部署。
最終王敦病死,叛亂失敗。王導再次迴歸了權力中心。
【新語】
當王導在新亭高調地慷慨陳詞的時候,他是意氣風發的;當王導在皇宮外面對周伯仁快步走開的背影時,他是落寞的;當王導運用出色的政治智慧宣佈王敦已死的時候,他是決絕的。
迎面走來的王導已經從青澀走向了成熟,也更圓滑了。
哪個中年人不曾是憤青,又有哪個中年人不會走向圓滑?王導不就是我們人生的寫照嗎?
這正是:八面玲瓏說王導,中年危機看茂弘。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文 | 阿寶嘎歷史
歡迎點選關注,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