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九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廣西地區人丁興旺。當今覃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8%,總人口大約在240萬。
覃的名義
譚,即覃。《說文》:滋味深長。甲骨文中覃字與酉字型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個囊形的蓋子,在現在的偏遠的鄉村和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小賣酒店中,均使用這種陶器罈子盛酒。一般用數層布包上乾淨的沙子,壓在罈子的頸口上。文字的演化,覃字就變成現在這樣子了。覃的本義為有塞蓋的釀酒罈或者盛酒陶壇,因為釀酒的原理和久盛酒的緣故,就會長久發出酒味醇厚的香氣。所以,覃字的引申由“長”為“深入”之義,如覃思一詞有深入思考的意思。
覃人當然與釀酒和儲藏酒的罈子的製造有關,覃人不但能釀酒,而且知道使用何種形狀的陶器作為酒具,能獲得質地醇厚香甜的美酒。久而久之,形成了覃氏族,以此職業為氏族原始圖騰,並且命名氏族,創制了族徽。最終發展成相應的國家,出現覃姓。
覃姓起源
覃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出自嬴姓
皋陶之子伯益為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賜姓嬴。伯益之後,在西周時有國十四,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古國在今山東章丘市西城子崖。春秋時公元前684年,即魯莊公十年,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後有去言改姓覃,嶺南多此姓。
二、系自姬姓
周文王滅商前,先西定西戎及阮、密、共諸國,封其庶子於獂戎故地,遂有原國,在今甘肅隴西縣北。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為加強對商都朝歌的監控,移封原國於今河南濟源市之原鄉,伯爵。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原伯之地賜與鄭人蘇忿生,原伯東移今河南原陽西的原武鎮。春秋初,兩地原國分別為晉、鄭所滅。周襄王封在朝作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於覃,也稱覃伯。覃與懷同在一地,故也稱覃懷,在今河南武陟西的溫縣東平皋村,在原國之東。覃伯之後以邑為氏。
外族基因融入
覃姓的外來血緣是組成今天漢族覃姓的重要的成分,特別是湖南和兩廣地區的覃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巴郡五姓蠻的覃姓。覃、潭、譚、鐔、瞫五字音近相通,後來演化出五個姓,實為一姓。澧中蠻、平州蠻、賜州蠻中均有覃姓,後來成為廣西、貴州、湖南等地覃姓。
覃姓分佈
在1000年中,覃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西,大約佔全國覃姓總人口的71.6%。其次分佈於湖南、湖北、廣東、貴州、四川五省,大約又佔覃姓人口的23.7%,全國重新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的,向外散佈的覃姓分佈區。
覃姓血型
覃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
O型佔39.7%,A型佔27.5%,B型佔25.9%,AB型佔6.9%。
覃姓名人
覃光佃
覃光佃,宋融州(今融安縣)人。博學能文,北宋開寶五年(972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彈劾不畏權貴,對失職的朝廷官員,均呈請皇帝懲辦,京師稱為“真御史”。當時,北敵經常犯境,他3次上諫力主抵抗,升武騎尉、雁州知州。治軍嚴明,對沿邊將士貪功妄殺及偷惰失職者,悉懲以法。後晉升都總管兼勸農使,外籌邊策,內肅朝儀,甚得皇帝倚重,進階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任官30餘載,以年邁乞歸。詔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致仕。其子覃慶元、孫覃昌均為宋朝進士。
覃應機
覃應機(1915年—1992年),壯族,廣西東蘭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1915年11月出生於東蘭縣一個壯族貧苦農民家庭,他14歲走出家鄉參加革命,先後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在廣西擔任領導工作,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州州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主席。世有現代“壯王”尊稱。
覃子豪
覃子豪(1912年—1963年),別名覃基。現代詩人、詩歌評論家。1932年到北平就讀於中法大學。193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中央大學,兩年後回國,曾在浙江永嘉縣縣政府、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任職,在浙江、福建編輯或主編過報紙副刊。1947年到臺灣,曾主編《自立晚報》的《新詩週刊》。1954年參加創辦藍星詩社,任社長,主編《藍星詩週刊》《藍星詩季刊》等。他還擔任臺灣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班主任,培養了不少青年詩人。他與紀弦就新詩創作問題展開論戰,批判臺灣新詩西化的主張,主張中國新詩應堅持民族主義精神。
覃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覃姓的郡望為齊郡。覃姓堂號主要有河內、齊郡、弘農、忠孝、百華、有竺、會稽、光裕、裕經、積善、餘慶、八慶、三多、國厚、南海、天水、敦睦、旺相等。“河內”堂號是大多覃姓使用的堂號,河內即古覃懷地,在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而覃地在今溫縣的東平皋村。這是覃姓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河內郡為西漢設定,到唐朝改為懷州,此為以河內為堂號之緣。
覃姓的重要楹聯有四副:
氏始齊郡;譜留閭里。
支分湘水源流遠;派衍衡山世澤長。
祖德留芳,貽謀燕翼;宗功永祐,業紹箕裘。
幼本岐嶷,真御史無愧監察;藝工騎射,猛將軍果著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