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璵璠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近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性宣佈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驗證清單”。中國商務部對此表示堅決反對,認為此種政治打壓和經濟霸凌行為嚴重阻礙中美企業間的正常經貿合作,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和自由貿易規則,嚴重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此次事件是美對中國企業揮舞制裁大棒的最新案例。“未經驗證清單”雖與被稱為禁運“黑名單”的“實體清單”不同,但被列入清單的實體仍面臨一定的出口管制。美國出口商若要向這些實體出口相關產品,必須獲得美商務部的許可,清單內實體須提供更多的合規證明材料,並同意接受美商務部的核查。美出口商為免去麻煩,可能放棄向這些實體出口產品,進一步放大出口限制的實際效果。
有涉事企業表示,美政府所指“無法控制的原因”主要是指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商務部無法赴華實地檢查。在這種情況下,美政府本可以首先尋求對話和溝通,而非粗暴阻礙正常的貿易往來。美企圖透過這種方式迫使中國允許美對中企進行更大範圍、更大力度的審查。美此種行為無視自由主義貿易規則,嚴重破壞本就脆弱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損害中美雙方企業的利益,阻礙中美間正常的貿易與技術合作。本次被列入清單的實體涉及電子、鐳射、生物、精密儀器等多個技術領域,可見美名為審查、實為打壓中國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險惡用心。雖然部分涉事企業表示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在自身進口產品中的佔比很小,制裁對企業運作影響不大,但這也恰恰說明美正全方位、全領域審查對華貿易,圍堵中國經濟和技術發展。
拜登上任以來,中美交鋒的烈度相較特朗普時期有所下降,但中美經貿關係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改善。拜登延續特朗普時期的對華經貿政策,且手段更加精細。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公佈美處理中美貿易關係的方式,並承認中美“脫鉤”不現實,要思考“如何確保美在與中國‘再掛鉤’的過程中佔據產業鏈主導地位”。從美后來一系列的制裁行為看,拜登政府並非要改變對華貿易政策,而是不想放棄美在華經濟利益,要在維持中美在非關鍵領域貿易往來的同時,在關鍵領域豎起“小院高牆”,阻止中國透過企業間正常合作獲得相關產品和技術,遏制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
2022年是中美“內政年”,中國將召開中共二十大,美則面臨中期選舉。在此背景下,中美關係或呈現動態穩定。而從長期看,中美關係緊張化的趨勢將繼續深入發展。由於拜登在內政上處於弱勢地位,外交政策上的失分將使其面臨更大壓力,再加上美政策精英對華主張存在分歧,因此拜登缺乏改善中美關係的動力和空間,甚至會加劇對華打壓,以此凝聚國內各派對華強硬共識。未來,美對中企制裁或更加頻繁、力度更大。中國應冷靜、客觀看待此類事件,從自身發展的大局出發,制定更長遠、全面的應對策略。中國企業也應汲取經驗、早做準備。(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