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墨客寫中秋的詩詞數不勝數,但李嶠[lǐ qiáo]寫的《中秋夜》,更有著細膩溫婉,撥動心絃的魅力。一輪皎潔的明月普照大地,柔美的月光之下,你怎知遠隔千山萬水的他,或許正在疾風驟雨中呢,詩人以不一樣的筆觸,寫盡對親人故友的思念。
中秋夜
李嶠 〔唐代〕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李嶠,20歲考中進士,文學功底相當紮實,他與蘇味道、杜審言和崔融合並稱“文章四友”,53歲時升至宰相,當時,武則天命令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主編《三都珠英》,並命“文學之士”參與修撰,其中就有李嶠。
唐玄宗晚年尤其喜愛李嶠的舊作《汾陰行》:“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每每聽到伶人演唱此曲,唐玄宗都會潸然淚下,並由衷讚道:“李嶠真才子也。”
李嶠的這首《中秋夜》,首句中的“圓魄”指月亮,整首詩字數不多,卻有著達及心靈的深刻,淺顯的用詞,清晰的表述,讀罷令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清冷的寒空,一輪明月掛在天邊,人人都說此時每個地方都灑著一樣的月光。但哪裡知道,千里之外,有沒有風雨交加呢?
李嶠的詩大都為五言詩,尤其善寫詠物詩,日月星辰,風雲雨露,都可入詩,每一首詩都帶有不同他人的李氏風格,“風骨高華,句法宏贍,音節雄亮,比偶精嚴”。難能可貴的是,李嶠可以於平淡平凡,司空見慣中,尋得深省之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