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如今,家禽家畜一類的產品已經進入工業生產的流水線,從宰殺到清理再到加工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人們可以直接在商超的銷售點獲得,不用再像以前一樣需要自己來動手,包括用它們做成的副產品,比如食用油等。
說到家禽或家畜製成的食用油,有這樣一種動物雖然不是家禽,但也經歷了相同的命運,它就是油鴟。
嚎叫的油鴟
今天的油鴟大部分都分佈在南美洲地區,比如多巴哥、蓋亞那等地,它們主要生活在山麓中的熱帶森林裡,在動物學當中屬於夜鷹目的油鴟科,所以油鴟和貓頭鷹一樣,活動時間是在夜晚。
從外形上看,油鴟和貓頭鷹很相似,周身呈現暗紅色,看起來又有點家養的雞的樣子,不過尾巴要長一些,展開的時候是扇形,一張寬而有力的大嘴旁邊還長了長長的鬍鬚。
除了覓食的時候,這種鳥兒喜歡棲息在自己的洞穴裡,不是非常活躍,很像今天的宅男宅女們,不過有一點它又和我們不太一樣,油鴟雖然活動頻率不高,但是卻非常喧鬧,經常發出一些急促、淒厲的叫聲,這種叫聲頻率很高且還在人耳的聽力區間當中,所以在人聽來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在西班牙語當中,油鴟這一詞彙的本意就是嚎哭者,可以說是相當形象了。
不過它們可不是無緣無故地發出這種聲音,所謂淒厲的嚎哭其實是油鴟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也就是被稱為回聲定位的一種判定方位、辨別方向的方式,對於這種技能我們比較熟悉的玩家是蝙蝠,同樣屬於晝伏夜出的鳥類,它們有著相似的探路方法。
不過有一點不同我們應該注意到了,那就是蝙蝠在使用這種定位時發出的聲音我們是聽不見得,因為這種聲音的振動頻率已經超過了人耳能夠聽到的赫茲上限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超聲波。
在夜間出行捕食的時候,油鴟的嚎哭就開始了。這種每秒高達250多次的振動發聲在遇到山野間的障礙物時會反射回來,形成頻率各異的回聲,油鴟可以透過細微的差異來確定障礙物到底是什麼?同類還是山石,或者是自己當晚的宵夜,它們都能準確地作出判斷。
行走的油包
當然除了這些技能之外,油鴟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肥胖的體態,一眼看起來讓人覺得渾身上下都是油膩的肥肉,很多人形容油鴟基本上就是一個披著皮毛的肉球。不過按照相關資料的介紹,這種鳥兒並非食肉動物,它們的食譜當中大都是水果、果子一類的。
為什麼能夠長到這麼胖呢?其實和人類一樣,長胖無非兩種原因,不運動和吃容易長胖的東西,油鴟因為大都在夜間活動,而且主要的活動內容只是覓食,吃飽之後就回到自己住的洞穴裡睡上一整天,沒有什麼需要它們隨時保持警惕、隨時逃跑的天敵,所以也就沒有沒有更多主動去運動的理由。
這樣長時間下來,當然不會太瘦,不過油鴟的肥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這樣三大類,第一種是樟科類的果子,其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牛油果,它的脂肪含量之高可是眾所周知的,第二種是棕櫚科的果子,比如油棕果,光是看名字就知道油脂不會少,最後還有橄欖科的果子,脂肪基本上可以佔到整個果實的一半以上,天天吃頓頓吃,怎麼可能不長胖呢?
不過油鴟之所以喜歡吃這種食物,其實不是因為嘴饞,而是為了保證身體裡有足夠的能量可以供給消耗,這樣在果子較少的季節,它們能夠有足夠的體力飛往遠一些的地方去覓食。
因為比一般的鳥兒肥胖許多,所以油鴟也成了人類捕獵的物件,不過把它們抓來不是為了吃它們的肉,而是為了制油,早在未開發時期,南美洲熱帶森林附近的印第安人就發現,油鴟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用這些脂肪熬出來的油沒有特別的氣味,非常比較適合家裡使用。
比如做飯的時候可以用,照明的時候也可以用,在油鴟繁殖的季節,印第安人會專門舉辦專門的儀式,來大規模地制油。一隻成年油鴟製出來的油可以供給一個三口之家使用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當地的人也把油鴟稱作是行走的油包。
結語
因為過度捕獵,油鴟的數量曾經在近代的一段時期內大量減少,這種情況引起了環保部門的注意,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保證熱帶森林當中的食物鏈不被破壞,政府對捕獵的活動進行了管制,保證油鴟的數量能夠處在穩定的水平,這才讓它們能夠免於滅絕,一直存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