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是院試考中的讀書人,秀才其實也有層級,不同層級的秀才地位有很大的差異。《儒林外史》中有各種各樣的讀書人,嚴監生因吝嗇而被人所熟知。嚴監生一家都是讀書人,他的哥哥是貢生,大舅哥分別是府和縣的廩生,幾個讀書人的收入和地位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不管是監生還是貢生,都是秀才。范進這樣的秀才過得窮巴巴的,讓賣豬肉的岳父都看不起,而嚴監生則積累十萬家財。
秀才的層次:附生、增生、廩生
秀才要參加秀才的等級考試--歲試。優秀者定為廩生,是可以有津貼的。廩生有名額,府、州、縣大概是40、30、20個,超過這個名額的稱之為增生,如果廩生缺額增生可以補缺。其他的秀才是附生。
廩生按現在來講就是公費學生。每年有4兩津貼銀子,不過這點銀子並不是最重要的。每個童生要參加考試,必須有廩保,就是廩生做保證人,一個童生要兩個保人,一個是認保,自己找的,一個是派保,官方指定的。當然都不是免費做保的,都要收費的。
監生:中央官學學生
廣義上講,貢生都是國子監的學生。從狹義上講,監生指貢生以外的國子監學生,包括優監、恩監、廕監、例監等。優監是從增生、附生中選優入監。恩監和廕監接近,一定品級的官員,准許送一子入監讀書。皇帝特許的是恩監;官員因公犧牲,兒子入監讀書的叫做廕監。
例監只要花錢就能買到,不是秀才而欲應鄉試,可以透過納捐取得監生出身參加鄉試。《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就是這樣,買了監生的資格,參加鄉試。監生是沒有資格做官的。
貢生:秀才中的戰鬥機
所謂貢生,就是地方選拔出類拔萃的秀才進貢給朝廷以用。名義上要進入國子監(中央最高官學)讀書,實際上國子監在後期已經淪為形式,並沒有實際開展教學。貢生有做七品及以下品級官的資格。
貢生有五種: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貢生和舉人、進士一樣被視為正途出身。歲貢是由地方定期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府學一歲一人,州學三歲兩貢,縣學兩歲一人。歲貢的資格完全靠論資排輩,很多廩生還沒有輪上就離世了。《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十九歲中秀才,還是院府縣童生試第一,然而鄉試都名落孫山,直到71歲才排隊當上了一名歲貢,等了近50年。成為歲貢生後,得了個候補訓導的官職,訓導是府州縣學副職(從八品),候補的意思是還得等。
恩貢是逢國家重大慶典由皇帝特殊恩賜的貢生。
撥貢是各省學政對本省生員加以考試,選拔操行和成績雙優的送入京城,拔貢的生員先要在當地經學政考試,被選中者還要到省城參加總督、巡撫、學政的合試,稱為“三院會考”。錄取的生員到北京後再經過朝考,合格後分等級錄用,一等的授予七品京官或知縣,二三等的授予外省知縣或本省教諭。拔貢每十二年才一次。
優貢是各省學政每三年任期滿的時候就本省生員中選擇品學兼優的人報送朝廷參加朝考的,名額有限,大省不過六人,中省四人,小省二人。一等授予知縣,二等授予教職(教授、學正、教諭等官學正職),三等授予訓導(官學副職)。
秀才這個群體,就像現在的大學生,從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畢業,帶來的工作機會有很大差異。只有瞭解了秀才的分層,才能更好地理解秀才為什麼有的窮,有的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