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塊廢棄的布,幾根細細的線,經過母親神奇的手,成了我們腳下結實的鞋子,那鞋伴隨著我們的童年。
現代人很少穿布鞋了,可我們那時候布鞋是標配。我家六兄妹穿的布鞋都是母親做的。
做布鞋關鍵是扎鞋底。母親將廢舊布洗乾淨,剪成和搓衣板大小差不多的布塊,然後貼在搓衣板上,貼一層布,刷一層漿糊,再貼一層布,如此四五層即可。漿糊是用麵粉做的,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然後把貼有布塊的搓衣板放在太陽下面,不能暴曬。等布塊幹了,從搓衣板上拉下來,用熨斗燙一下,這樣有一定的厚度。根據鞋的大小,在布塊上面劃印子剪下來,這個就是鞋底的雛形。
布鞋耐穿不耐穿,鞋底是根本,布塊是不能直接做鞋底的。鞋底只有扎得結實才能使用。什麼是扎?就是在布塊上用線一針上一針下對穿,既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而結實不結實的另一個關鍵是要看扎鞋底的線。扎鞋底的線,要用麻線,麻線比一般的線要粗、有牢度。但麻線不是一直有的,母親就自己做麻線。母親將幾根細的線並在一起,然後扣在吊錘上,旋轉吊錘,細的線就成了麻線(平時我們說的擰成一股繩,就是這個道理),將麻線打結,這樣就製成了。據說,將廠裡發的紗手套拆下來的線就可以直接當麻線派用場,不過,我從來沒有看見母親用紗手套當麻線使用。
萬事俱備,正式開工了,只見母親用錐子在鞋底上輕輕戳了一下,用頂針箍將針穿到對面,然後一個反轉,針又轉到正面來。只看見線穿來穿去,只聽見吱吱的聲音在作響,沒有多少時間,一隻鞋底完工。母親扎的線就像縫紉機踩出來的,無論是橫豎和斜向都是筆直的。我看不難啊,我想幫助母親減輕負擔,就試著也扎幾針。見人挑擔不吃力,由於用力不當,才一會工夫,就折斷了幾根針,手上還打了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勉強納的幾行,針腳也是長的長,短的短,歪七扭八的。
鞋底完工以後,開始上鞋。所謂上鞋,就是把鞋面(也有稱鞋幫的)和鞋底縫到一起,單鞋是圓口鞋,棉鞋是蚌殼鞋,鞋面也是母親做的,就這樣,一雙漂亮的圓口鞋或者棉鞋就做成了。母親做的布鞋通爽,透氣,舒適且輕便。布鞋穿幾天以後要楦一下,所謂楦,是木頭做成的鞋的形狀、規格與鞋的大小必須一致,用工具將“木頭鞋”塞進鞋裡,實際上就是固定整形過程,這樣楦出來的鞋,穿起來美觀、合腳。這還不算,穿一段時間後,還要打鞋樁,在鞋底打上輪胎底,這個過程就像給馬安上馬蹄鐵一樣。
幾塊廢棄的布,幾根細細的線,經過母親神奇的手,成了我們腳下結實的鞋子,那鞋伴隨著我們的童年,並永遠走進我們的心裡。(鄭自華)
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