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下鄉養老是狼來了還是肉到了?是人為打破了農村的寧靜,還是製造農民與市民的仇恨?對農村真的毫無益處嗎?
市民下鄉養老這個話題現在越來越熱,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也多次重點談及這個問題。由此引發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認為市民下鄉是狼來了,是來和農民搶奪資源,會引發甚至擴大與農民的矛盾,真的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引用一位網友對市民下鄉養老持反對意見的原文:
他是這麼說的:“市民下鄉到底能給農村帶來什麼?真能繁榮農村?個人認為,凡是能下鄉的都是條件很優越的市民!他們的優越生活壯況會不會給老農民更自悲!更失落?他們有共同語言嗎?他們能劃等號嗎?會不會鬧矛盾?起干戈!
本來是井水與河水,非要人為的引到一起!本來農民眼不見心不亂!你非要把吃肉的引到連青菜也吃不起的人跟前來顯擺!農村留守的和進城不一樣,太多太多的老人基本沒什麼收入!一個月百多元的養老金!你把金光閃閃的一群爺們推到他們眼前,兩不心安!都不適應!能安定嗎?”
看完這位網友的質疑,我認為他的觀點以偏概全,完全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即將發生的事情。
農民真的窮嗎?走進農村就明白了!
從表面上看,很多村莊外觀破舊,比如我們在山東青島、蘇北、皖東一些農村,這些農村的房屋很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的房屋,青島有些房屋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但這不代表他們生活不好,只不過看上比較亂,缺少管理與規劃,目前不讓翻建而已。
而且,當下農村純粹靠種田收入生活的農民已經很少了,農民當地主,不再種田,已經是普遍現象,除了收租以外,他們更多地在城市打工,在農村也是靠副業掙錢,即使種糧食也是留著自己吃,機械化的普及,解放了他們的雙手,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年幹活3個月,其餘時間比誰都自由。
市民下鄉是客觀需求,擋不住的
農民進城與市民下鄉,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既然允許農民進城,為何市民不能下鄉,如果市民下鄉是狼來了,那麼農民進城是什麼呢?
不可否認,有些農民因城市老人和農村老人在收入上的巨大差異,有著十分極端的仇視心理,站在他們的位置可以理解。但把自己描述成連青菜都吃不起的樣子,那就很虛偽了。
作為正在興起的市民下鄉養老是一種新的需求,有存在的社會原因以及經濟文化因素,即使存在一些問題,也一定會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不必視為洪水猛獸。
農民和市民身份演變的緣起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社會,自古以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主導地位,早先城市的擴張,已經讓一些農民華麗轉身。在計劃經濟年代,農民和市民地位平等,於是才有城市老大哥,農村二哥的稱呼。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更多農民透過各種機遇,轉變成了市民,很長一段時間,二者在收入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城市市民和農村農民也都處在能否讓一家人吃飽飯的這個層面上,只不過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市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城鄉差別由此形成。
農民進城的對農村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城市市民收入逐步增加,物質、精神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與此同時,農村農民的收入卻因糧食連續幾十年不漲價而停滯不前,這種巨大的反差,深深刺激了渴望過上好日子的農民,再加上城市建設加速的需要,於是農民進城的大潮開始了。
有能力的農民,進城後,施展才華,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甚至過上超過普通市民的優越生活。能力稍差的農民,透過自己的努力也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再差一點的,在城市打工掙到了錢,回村改善了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只有那些年齡大,一輩子留守在農村的老農民,仍然擺脫不了窮的命運,當然,家庭有特殊情況的特困農民不在今天討論之列。
所以,當今農村真正貧窮的農民是相對的,隨地區的差異有所不同,只是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差異,早已不是吃不飽飯的年代,從他們的住房和生活條件就能略窺一二,當然,農民的富裕絕大部分不是靠務農而獲得。
農民與市民對立情緒的根源
產生這種對立情緒的根源,是當下農村老人極低的退休金和城市老人高出20多倍的退休金的矛盾,但是,把怨氣歸咎下鄉的市民顯然不能解決問題。為何不能開闊胸懷,歡迎前來下鄉的是市民呢?
下面就以上問題與各位探討市民下鄉養老的合理性,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市民下鄉反哺給農村創造價值,對農村發展有利
我先說近年發生的一個真實的例子:市民下鄉有多種場景,鄉村旅遊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明外力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北方一個村,有一所荒廢的小學,曾經有一位大人物小時候在這裡讀書,小學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名人的光環,即使這樣,小學最終還是敗落了,年復一年,村裡人看著小學乾著急,但誰也沒想著去利用它!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群城裡人,在聽說了小學的歷史和輝煌以後,如獲至寶,立馬把這所破舊的小學承包了過去。村裡人都說城裡人“真傻”!
城裡人先用木結構建了一所古色古香的“狀元第”,接著又建了5排5連間的民宿,此時,村裡人才恍然大悟。接著就是扯後腿,眼紅,各種不配合。但很快他們就從中嚐到甜頭,從抵制,不配合,變成了真心的迎合,民宿裡忙不開的時候,有空的人都主動去幫忙。
因為來的人太多,湧到村裡的各個角落,村裡的黃桃賣了高價,山貨賣了高價,一隻養了6年的土雞賣了600元,一隻羊賣到了1000元,南瓜以前都餵豬,現在也被城裡人搶了。今年城裡人又準備在村裡建一個大型停車場,建滑雪度假區,還說要邀請谷愛凌來此滑雪訓練!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鄉村旅遊會在短期內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村民也會直接受益,農民在看到眼前利益時,更會主動配合。
但市民下鄉養老,短期內可能對改變農村不明顯,不能給農民帶來直接快速可觀的收益,但也不是狼來了,況且,農村這隻羊,看不見摸不著,需要市民大量的投入,才能慢慢顯現。
市民下鄉的4種場景
市民下鄉主觀上是一部分市民因城市環境不能滿足其某些需求,從而產生下鄉的強烈願望,並依賴自己的經濟實力達到其目的。有4種場景。
第1種是城市底層市民下鄉,他們收入很低,甚至不如普通農民,想透過下鄉,擺脫各種城市生活的開銷,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第2種是收入高,有文化,有知識,有想法,有能力的一部分社會精英。他們的目的,是不滿足城市生活的各種弊端,來農村是想營造一種悠閒舒適的生活環境,奔著享受生活而來的。
第3種,是追求綠色生活的城市退休市民,他們帶著足夠的退休金,來鄉下租房養老,實現田園生活的夢想。
第4種,是有實力的資本,他們奔著農村市場的未來,有備而來,開發鄉村旅遊,建造民宿。
這4種場景,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幾乎是帶著綠色的理念而來,未來對農村的改變是肯定的,也是有利的。
改變農村當下頹廢的現狀靠誰?
當下農村年輕人幾乎移居城市,最差的也在鎮上生活或工作,村裡只有少數老人留守,指望這些老人改變農村是不可能的,市民下鄉所產生的影響,將會給死氣沉沉的村莊吹來一股綠色新風,讓村莊枯木逢春,帶動整個村莊的發展,客觀上改變農村面貌。
他們既然選擇了這裡,就會在少則三五年,多則二十年的時間在這裡度過,對長期居住的人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沒有理由不改變這裡的落後面貌,不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透過實施城市人追求綠色農村的生活理念,客觀上改變農村,吸引更多人來鄉村生活,鄉村人多了,就會需要各種服務,從而帶動就業和消費,即使是短期小住的市民也會促進村莊消費,給農民直接創造利益。
如果在村裡也能賺到錢,進城的部分農民就會回村就業,實際上市民到農村養老,既不是狼來了,也不是肉到了,它是開創了農民與市民互惠互利的局面,實現了城鄉融合的大局。
為了減少可能發生的農民和下鄉市民的矛盾,和諧雙方關係,國家正在出臺有關政策。比如,市民下鄉租房可以不和農民直接交易,而是由村一級組織把農民閒置房屋統一管理出租,從而最大程度保護下鄉市民的利益不受損或少受損。同時,也讓村民閒置房屋利用,利益最大化。
朋友們,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你會來農村租房嗎?請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感興趣,請點贊、收藏、評論、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