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動黨史學習,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先要講好黨史中的故事。張聿溫同志的《故事裡的黨史》(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10月版),作為深入學習黨史的生動教科書,為我們閱讀紅色故事提供了有益的範本。這些紅色故事的累積和彙集——220則故事,涉及近60位老一輩革命家,得益於張聿溫同志既是一個工作中的有心人,又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
不讀則不知其味
“講故事的人對我們來說已經變得非常遙遠,而且越來越遠。”“能夠精彩地講述一個故事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少。相反的情況倒是越來越多:有人想聽故事,四座之人只能面面相覷。”(見東方出版中心《寫作與救贖·講故事的人》)這樣兩段話,最早發表於我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1936年10月,刊發的雜誌為《東方與西方》,作者為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家本雅明。
文章剛開頭,就引用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警句,是想表達這樣兩個意思:一是那時西方講故事的人如作者所言開始“越來越少”,而我們東方的故事正方興未艾,講的人也越來越多;二是85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忘初心”,就要警惕“精彩地講述”紅色故事的人“變得越來越少”。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憂患意識,更是“牢記使命”。
張聿溫同志是一個使命感很強的人,既表現在他自己工作的責任上,更表現在對黨的事業的自覺上。
1979年5月,為了把空軍報“黨團生活”這塊專版辦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增強知識性、可讀性,讓讀者更多更好地受到教育薰陶。張聿溫同志要求自己多看黨史人物傳記、革命回憶錄、紀念文章以及政治修養類和青年修養類讀物,邊讀書邊記錄邊整理,很快積攢了厚厚的一摞,足足有幾百個生動感人、精彩有趣的故事和片段。他從中篩選出200多個情節相對完整的故事和有內涵的部分,分門別類,按照“理想、道德、情操、學習、工作、生活”六個方面,整理成一部書稿,取名曰《中國革命家軼事》,由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首印25000冊。現在擺在我面前的這本大氣厚重的《故事裡的黨史》,就是《中國革命家軼事》的再版。
書寫故事的人是重要的,但只有故事本身才是主角。無論36年前以“軼事”為名出版,還是今天用“故事”為題發行,其中事事感人、行行動情、字字生風,不讀則不知其味也。
我一連幾天沉浸在這些紅色故事裡,從莊重嚴肅的政治中看到生活的輕鬆幽默,從細枝末節中看到領袖人物的高風亮節,從反對劫獄從容赴死中看到革命烈士的大義凜然。儘管其語言“缺少華麗的辭藻和唯美的文采”,但我相信這裡的語言就是“歷史的檔案”,用不著心理分析和描繪。請容許我不能將200多個故事急於一一抄寫如下,但我願意把看故事的感想和盤托出。
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我感到這些故事真實性突出,必然“傳之久遠”,讓生命力一次次都能煥發出生機。如果沒有永恆的真實,任何故事都將無非朝露,瞬息即逝。本書原版序是由出身於延安抗大的老革命、中共中央黨校原教育長宋振庭同志所作。宋老看完原稿後寫道:“不但自己從偉大人物的逸事中受到了教育,也為張聿溫同志的精誠勞動所感”“我覺得這本書可基本上符合我前面所發的一點議論”。後生讀後,同革命先輩的感覺一樣,因為“這些真實的記述編寫,可以給藝術的再加工創造提供基礎的素材”,使這些“原味故事”不會停留在“一個故事”的框架裡,而是會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心心相印,取得長久的生命,長成一個豐富多元的“故事森林”,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
因為主人公一個個本身極富傳奇性,吸引力十分強,讀起來勢必引人入勝。傳奇性先於故事存在,吸引讀者好奇心,很容易讓讀者閱讀故事、接受故事、喜歡故事。毛澤東“身無半文,心憂天下”,這是理想;毛澤東“身經百戰,毫髮無損”,這是傳奇;毛澤東“讓座”,周恩來“讓路”,彭德懷“讓馬”,徐特立“讓位”,這是道德……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一步步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向著民族復興行進,在百年曆史中寫下不朽傳奇,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個傳奇性人物的共同創造。
作者在裁剪題材時講究藝術性,邊看邊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什麼是裁剪?精心的構思,別出心裁;合理的取捨,擇要而成。妙手剪裁成藝術,藝術感染即力量。一則寫周恩來同志“有錯誤要逢人便講”的故事,不到一頁紙,不滿五百字,素材竟來自三份不同的權威報刊,經作者“存乎一心”的“運用之妙”,讓周恩來同志“有錯不掩錯”的謙遜風貌、求真情懷躍然紙上。
這些故事長則不過二頁計千把字,短則半頁不到二三百字,但富有啟示性,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讓人有所領悟有所提高。一則二百字的“不忘過去”,是講朱德委員長生活極其儉樸的故事。他告誡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不能忘記過去啊!這裡的“我們”,當然包括他自己。他自己不僅說到,關鍵是首先做到。從書中的記述,我看到了共產黨人的人格光輝,不僅照亮了故事,而且也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無論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殺出一條血路”,還是從脫貧致富成就幸福的小康路到鋪展開通往復興的中國路,依然需要共產黨人不忘過去的黨性風采,激勵我們勇往直前,一往情深。
所有的紅色故事,都會在我們的言說、傾聽和寫作中無限延伸,而那些故事的主人公永遠活在講述者、傾聽者和撰寫者的心中。正因為講述者、傾聽者和撰寫者不分老幼,所以說,這本書老少咸宜,各有所需。老者溫故知新,多看一遍又多一次獲得真知,品出新意,更加升華人生境界;少者迎新接福,把前輩人的福報作為自己的成人禮,更好地成長。正如本書腰封所言:這本故事書承載了兩代黨史專家的心願寄託。中央黨校原顧問宋振庭、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李忠傑先後為本書作序,傾情推薦——“願在中國,更快地、更多地讀到這樣的書”;這本書“幫助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了積極作用”。
(本文刊載於《中國婦女報》11月23日第7版,原標題為《紅色故事的力量,激勵人們前赴後繼——評<故事裡的黨史>》,作者: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