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重慶談判的時候,柳亞子先生在紅巖村,見到了毛主席寫在一張信籤紙上的一首詞——《沁園春·雪》,當即就讚不絕口,並且和詞一首。
隨後,柳亞子將兩首詞拿去《新華日報》,準備發表。《新華日報》本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的報紙,柳亞子填詞讚美毛主席,將它發表在《新華日報》上,再合適不過了。
可是,《新華日報》的編輯告訴柳亞子,毛主席的作品未經毛主席的同意,不能發表,只能發表柳亞子的“和詞”。於是,這首《沁園春·雪》,在坊間就一直透過手抄的形式流傳。
後來,《新民報》有一位叫吳祖光的編輯,偶然看到了這首《沁園春·雪》,當即被詞中的宏大氣象所感染。於是在1945年11月4日,首次將它公開發表到雜誌的副刊《西方夜譚》上。
一、周總理認為“不宜發表”
1945年的重慶,仍在國民黨的控制之下。所以柳亞子想說一些讚美毛主席的話,不可能去找國民黨的報紙,因此他只能去找《新華日報》。
可是,《新華日報》為何拒絕發表毛主席的作品呢?有一些相關的文史專家認為,這是毛主席本人,不想讓別人知道他還在寫舊體詩詞。
毛主席曾經說過,舊體詩詞過分重視格律,有束縛人性的嫌疑。而且毛主席擔心這樣的詩歌流傳出去,會給青年人造成不良的示範作用。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新華日報》的負責人告訴柳亞子:沒有得到毛主席的同意,不能擅自發表他的作品。這裡說的,似乎又是一個“著作權”上的問題。
但是,毛主席後來的“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卻在一檔節目裡面表示:當年阻止這首詞發表的人,其實是周總理。因為《新華日報》當時的實際負責人,就是周總理。
所以當有人拿著毛主席創作的詩詞,想去《新華日報》上面去發表的時候,報社的編輯看到之後,必然會將它遞到周總理的手上。
周總理讀完毛主席這首詞以後,認為“不宜發表”。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周總理在當時並沒有說明原因。但是大家稍微想一下也就明白了,因為事關當時的重慶談判。
二、周總理認為“不宜發表”的原因
1945年的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的頭等大事。毛主席和蔣介石分別以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身份進行會晤。這對於民間來說,就是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談判。
因此,這一次談判在民間的關注度,一直非常高。當時,國民黨政府,相繼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肯定。整體的局勢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非常被動的。
談判剛剛開始的時候,蔣介石就提出:不得於現在政府法統之外來談政府改組的原則。意思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必須臣服於國民黨,聽命於國民黨,才有可能和談。
出於談判策略的需要,周總理不欲在和談成功前,表現得過於“高調”。何況毛主席一行“深入敵營”,安全問題也值得重視,萬一激怒了蔣介石和他手下的特務就麻煩了。
那麼,周總理為什麼覺得毛主席這首詞,會引起蔣介石的不滿呢?因為當週總理通讀這首詞以後,發現這首詞的確是寫得意氣風發、大氣磅礴。
但是毛主席這首詞最後的重點,落到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上。意思是古代的那些帝王將相也不是“風流人物”,只有中國共產黨人,才是引領歷史潮流,改變世界的真正英雄。
毛主席這首《沁園春·雪》,文采與思想並重,一旦公開發表的話,那麼必將一舉推翻國民黨人對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固有印象。
因為蔣介石和國民黨,曾經長期在國內進行反動宣傳,造謠、抹黑、汙衊中國共產黨,造成了部分不知真相的人,誤解中國共產黨。
在這種時候,毛主席突然寫了這樣一首詞,來誇耀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的本領,蓋過了古代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四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知道以後,豈能服氣?後來這首《沁園春·雪》一發表,事情果然就如周總理所料的那樣,蔣介石真的就為此勃然大怒。
於是,蔣介石就發動了一大票的“御用文人”,讓這些人紛紛去填寫《沁園春》這個詞牌,對毛主席的詞作和個人進行攻擊。
但是讓蔣介石怎麼也想不到的是,他的這一番舉動,不僅沒有達到效果,反而還變相地加大了對各界對毛主席這首《沁園春·雪》的宣傳力度。
同時,中國人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熱衷於歷史大事件的一個民族。一旦雙方的高層會面談判,大家就難免會關注相關的一些事情。
因為涉及到古典詩詞,所以當時立馬就在國內的文化界,引起了極大的地震。無數人紛紛開始填寫《沁園春》這個詞牌,藉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可是大家寫來寫去,最後卻發現,無論是誰寫的《沁園春》,都比不上毛主席那一首詞。而且許多原來支援國民黨的人,就因為這一首《沁園春·雪》,反倒被毛主席的個人魅力折服。
這件事讓蔣介石生氣了很久,後來他甚至還發動了國民黨的全體黨員,要求所有的人都來填寫《沁園春》這個詞牌,務必要超過毛主席,結果卻是始終都不能。
那麼,為什麼蔣介石會因為毛主席的一首詞,就氣成這樣呢?這是因為咱們中國,二千多年來,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文人治國”。
尤其是中國社會自宋代以來,一直都比較偏愛文人。而古典詩詞,又是中國文學裡面最高階的形式,因此會寫詩填詞的人,尤其受歡迎。
國人不光喜歡普通的讀書人,在評價古代的帝王將相的時候,如果一個古代的皇帝是一位詩人,那麼這個皇帝得到的評價也遠比一位武將出身,只懂打仗的皇帝來得高。
比如曹操“殘忍好殺”,但是他的詩寫得好,於是很多人就說他是一個“梟雄”。比如李煜無能亡國,但是他的詞卻寫得極好,於是很多人不但稱他是“詞帝”,還對他無比地同情。
李世民仗打得好,詩也寫得好,那就是千古一帝了。劉邦本來就是一個文盲,當了皇帝還要憋出一首《大風歌》。可見,會寫詩對中國帝王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了。
可是,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在寫詩詞這一塊兒,明顯就輸給了毛主席。風頭都被毛主席給搶光了,蔣介石當然要氣得不行了。
結語
周總理讀到《沁園春·雪》的時候,馬上感受到詞的意氣風發與激情澎湃。毛主席詩詞裡折射出的思想光芒,必將刺痛敵人的雙眼。為了和談,所以周總理當時選擇暫時不發表這首詞。
後來,這首《沁園春·雪》經過吳祖光的公開發表以後,對改變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負面宣傳下形成的一些印象,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蔣介石和國民黨拼命地造謠、抹黑中國共產黨,汙衊中國共產黨。但是,當中國的老百姓一讀到《沁園春·雪》的時候,就馬上會被毛主席的才華和個人魅力折服。
精通曆史、富有文采,並且有著先進思想的人,怎麼可能是蔣介石和國民黨說的那樣呢?於是國民黨這幾十年費盡心機造出的謠言,全都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