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朝,大家想到的就是皇帝坐在金鑾殿龍椅之上,百官群臣俯首磕頭齊聲喊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有這樣的印象,清宮劇的作用可謂是功不可沒,然而真正的上朝跟清宮劇中的上朝還是有所差別的。
首先,皇帝並不是每天都上朝的,明清兩代一般都是一個月上三次朝。當然,上朝的時候皇帝也是同樣會召集大臣議事,只不過是人數規模比較小。
其次,上朝的地點不一定就是在太和殿,像清朝日常的朝會都是在乾清門,這便是御門聽政,皇帝坐在乾清門巨大的臺階上,而百官則跪在殿下。
有意思的是,群臣在朝會上跪著議政是明清兩朝的特點,在這之前有的朝代是君臣坐著議政,有的朝代是皇帝坐著大臣站著,並不像電視上所說的那樣。
說到這樣的改變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物,他便是趙匡胤,因為他所做的一件事情,使得群臣上朝的“坐站跪”發生了歷史的演變。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宋朝之前的上朝
宋朝之前,很多朝代上朝都是皇帝跟大臣們都是坐著上朝,即使群臣不是全部坐著,像資歷比較老的老臣或者當朝宰相等高官,都會是坐著上朝的,甚至還有皇帝站著丞相坐著的情況出現。
在這需要多說一句,丞相是封建官場中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長官,他主要是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當然也是要為皇帝分憂解難。在很多關鍵的決斷上,皇帝都會聽取丞相的意見建議。
這也說明了丞相有著極高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形容非虛,正因如此,宋朝之前的皇帝對待丞相也是非常的客氣禮貌,丞相來上朝皇帝還會站起來表示尊重。
甚至是丞相可以不用跪拜皇帝,只向皇帝鞠躬作揖即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宋朝之前丞相在朝中的地位很高,同時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丞相的權力之大,大的足以使皇權有所忌憚。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吧,這也為宋太祖趙匡胤後來所做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就如同當年的“杯酒釋兵權”一樣,透過“溫柔”的手段改變朝廷的制度。
黃袍加身的宋太祖對相權的削弱
提到宋太祖趙匡胤,大家都知道他在陳橋兵變起事,他被部下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自從他坐上皇位之後就一直多疑,非常擔心黃袍加身這一事重演,害怕別人來將他手中的權利分割。
隨後透過杯酒釋兵權,他便收回了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們的兵權。此後,他又盯上了在朝中跟他平起平坐的丞相,嚴格來說是他手中的權利。
相權讓皇帝深感威脅,怎麼削弱相權便成了他要著手解決的問題,於是乎趙匡胤便策劃了一件事情。乾德二年,當朝宰相範質日常坐在朝堂上議事,而且還有本要奏摺。
宋太祖說:“我看不清你把奏本拿過來讓我看看”,範質便起身將奏本呈上。完事後他回到自己的位置時,卻突然發現凳子已經被人撤走了。
能做到當朝宰相這樣位高權重的位置,心智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範質也立馬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便只好站著議事。其餘坐著的眾位大臣看到了當朝首輔都站著了,便也起身站著議政,從此以後朝堂之上只有皇帝坐著,群臣只能站著。
透過這件小事,朝野眾臣都明白了宋太祖對相權的態度,而在這次撤掉椅子的事件之後,範質等重臣便上書以回鄉養老等等名義請辭,宋太祖趙匡胤欣然應允。
自此以後,宋太祖將能夠威脅到自己的相權削弱,兵權在手,相權又不能對自己的皇權構成威脅,宋太祖趙匡胤成了宋朝說一不二的當家人。
撤掉椅子以後對後世朝代的影響
宋太祖將椅子撤掉之後,還需要有削弱相權的辦法,他認為之前的朝代相權過於強大的原因是,將相權放在了一個人的手中。而他的解決思路就是分而化之,將相權分散,避免使相權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
這樣使丞相們權利相對小,而且還能夠相互制衡,豈不美哉!對於群臣來說,此時上朝的情況是皇帝坐著、群臣站著,君臣關係也不再是亦師亦友。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相當於皇帝同時擁有了皇權加上相權。大權獨攬的同時,也相當於皇帝有了兩份工作,原本由宰相負責的工作落到了皇帝手裡。
這樣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皇帝忙不過來,明太祖朱元璋為此發明了內閣制度,讓一些官階很低的官員來組成內閣,負責原本應該由丞相處理的事務,而內閣官員又沒有實權。
這樣既削弱了相權,同時內閣又不會對皇權形成威脅,此時群臣上朝站著就不行了,直接需要下跪。一時間,君臣關係也相對比較緊張,由於明朝設立了廷仗制度,官員如果惹皇帝生氣,皇帝便用廷仗伺候,一頓毒打在所難免。
到了清朝,前朝的相權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加上內閣接管,雍正年間還成立了軍機處,軍機處的成立讓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名存實亡,因為它只服務於皇帝,相當於是皇帝私人的秘書班子。
軍機處只負責草擬政令,由皇帝審閱後交由各個負責的職能部門執行,這樣一來皇權統治達到了頂峰。清朝依舊沿襲了明朝的很多制度,群臣上朝同樣是跪著,只是明朝的廷仗制度取消,免去了犯錯大臣的皮肉之苦。
這時的大臣更像是皇帝的家奴,皇權在清朝無人能夠撼動,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回首歷史的長河,朝代更替、權利爭鬥,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我國便進入了大一統的皇權專制中央集權時代,而相權又是行政實施的重要一環。
皇權、相權從相互依存到此消彼長,再到後來的相權徹底廢除,期間發生的故事很多,而宋朝這一把被撤掉的椅子,也反映出了我國曆史上千百年來皇權跟相權的鬥爭。
皇帝和大臣的關係也從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變成了明太祖朱元璋和胡惟庸。無論是一起打江山,還是之後同舟共濟,還是利用被利用,誰都說不好,下一個你會怎麼得罪一個人。
君臣道義,捨生死,忘富貴,懂進退,知安樂。相權的威脅才是皇帝最忌憚的,被在朝堂上撤掉椅子的範質聰敏的意識到這點,告老還鄉得以善終。
若非如此,伴君如伴虎再撈得個什麼罪名強加於身上,身首異處,得不償失。這把被撤掉的椅子,對範質來說是一個保命的訊號,而對歷史來說,卻是一把改變相權和君臣關係的椅子。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