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上,張藝謀導演的開幕式驚豔了世人,“有朋自遠方來”的山呼讓人瞬間感受到中國古人的那種好客之情,《論語》是大家從小就聽,從小就學的,許多人的禮貌也是從這本書開始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看起來很道家的話,也是來自論語,然而很多人只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為何會出現在《論語》裡面。
君子不憂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聽起來似乎是非常道家的一句話,很符合道家一貫主張的無為思想,然而這卻是一句很儒家的話,和另外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著非常明顯地相反的意思,似乎就是在說面對命運時應該順從。
然而要真正地理解這句話,絕對不是簡單地看著這句話,要結合前因後果來看,《論語》裡面司馬牛問孔子怎麼才算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還是特別的憂懼,因為他感覺自己沒有兄弟姐妹,是一個人活在這世上。
他的同窗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人生活著就應該及時行樂,很多東西天都註定了,只要好好地社交,朋友還是會有很多的。
司馬牛其實有一個哥哥,因為哥哥忤逆犯上,他就不想認這個哥哥了,所以內心憂懼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君子所為,子夏告訴他,只要自己做的符合禮,就不要那麼擔心了,很多事情是他們無法左右的,可想而知,生死有命這句話本身是勸說司馬牛不要自責的,他對哥哥的看法只是順從自己的內心罷了。
墨子非命說
司馬牛的內心是糾結的,子夏的勸慰看似有理,實際上是有悖人倫的,是你的哥哥就是你的哥哥,怎麼能因為順從自己的內心的禮就不承認自己的哥哥呢?這不是君子的作為。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他能不認自己的哥哥弟弟,說他們想害自己,但是天下人不認可啊!李世民即使開創了貞觀之治,大家的認知裡,他還是那個篡位的人。他是個有為的君主,卻不是一個君子。
在論語裡面說到“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以後,墨家曾公開反對這麼做是不對的,《漢書》記載“墨家者流……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墨家認為不應該這樣來安慰別人。
人應該為了自己的命運鬥爭,去努力改變這一現狀,而不是安慰自己社會就是這樣的發展的;應該相信人定勝天,即使努力了沒有結果,也是應該拼搏的,而不是用屈服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害怕,給自己的懦弱找個藉口。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大家在爭論怎麼做才算君子的行為中,引述的一句話,單獨看這句話,就離開了本意,就成了面對命運時大家的選擇,古人卻是在爭論這樣的做法,是否是真正的君子所為,君子不應該是患得患失的束縛,起碼要遵循世間起碼的人倫。
結語
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新聞,都應是全面的去看待,不應該單獨的來看;分割開來,不但無法全面理解故事的全貌,還會有以偏概全的理解偏差,認識語言的時候,要全面地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才是更好的。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原本就不是說應該認同命運,而是怎麼做到內心無愧就好,這樣就是君子的所為;然而君子並不是唯一的道德標準,人是不是也該遵守人倫的底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