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不分層的最大原因,在於分子的熱運動,對流反而是很小的因素。
何況單純的對流,也不足以解釋空氣為何混合得如此均勻。
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假設一份特殊的空氣中,排出了其它的氣體,只剩下氧氣和氮氣。
也即,閹割後的空氣成分為:氧氮比為7:26的混合氣體。
對於地表1立方米的閹割空氣,理論上,更重的氧氣會因為重力而下沉,氮氣會上升。
這也是題主理所當然,認為空氣會分層的原因。
完全混合的1立方米氮氧分開,氮氣的勢能增加為:
分開後,氮氣厚度為:
即,0.61m,氮氣密度1.25g/L,求得:
雖然氧氣和氮氣混合,整體上是自發熵增的。
但主要熵增在氧氣上,對於氮氣來說,它的勢能增加,是一個熵減的過程。
混合後,氮氣的熵減為:
等常溫狀態下,氮氣的能量變化:
氮氣完全分層獲的重力勢能,遠遠低於氮氧混合自發熵增時,氮氣損失的能量。
由於常規氣體之間的密度差異相對不大,勢能都遠低於自發熵變。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通論:
常規氣體,常溫常壓下,哪怕不受對流的影響,各成分也基本不會分離。
- 當然,隨著氣體密度的升高,達到一定地步之後,分成就會逐漸明顯。高緻密性又不液化,通常需要高溫高壓。
想要透過降溫又不液化,物理分離氣體幾乎不可能。
空氣分子的這個狀態,其實也可以用吉布斯自由能進行解釋。
對於不受重力影響的氮氧混合氣體,它們會隨著分子熱運動,不斷混合,最後達到均勻的地步。
這實際就是熵增的方向,分子秩序從有序變成無序而混亂。
空氣狀態,可以用吉布斯自由能表達:
G = H − TS
H為焓,S為熵。
焓的定義是內能+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即,H=U+PV
空氣成分下沉過程中,發生焓變和熵變。
ΔG = ΔH − TΔS
在地球上大氣並非一個孤立系統,自身的溫度總是和地球保持一致,可以認為是一個等溫過程。根據理想氣體方程:PV=nRT,恆溫時,PV不變。
那麼對於我們的空氣來說,可以簡化成:ΔG =ΔU − TΔS
由於空氣重力勢能,遠遠低於分子之間的熱量變化,ΔG無限接近− TΔS。
所以,空氣的分子狀態,總是無限接近自發熵增的完全混合狀態。
其實,哪怕不考慮自發熵增,氮氧也是不可能完全混合的。
假設混合的氮氧氣體完全分開,氧氣全部處於最下層,氮氣處於最上層。
那麼,重力勢能的變化為:
查證標準大氣壓氧氣密度1.43g/L,氮氣密度1.25g/L。
計算得:
這是一個負值,說明氧氣完全下降的總重力勢能降低,小於氮氣上升時的重力勢能增加。
那麼,氮氧中間必然有一部分處於混合狀態。
我們假設,靜置後的氣體從上到下,分成三部分:
氮氣、均勻混合氣體、氧氣。
那麼,可以求得:
氮氣厚度約為:0.42m
均勻混合氣體厚度約為:0.45m
氧氣厚度約為:0.13m
也就是說,哪怕完全不考慮自發熵增,靜止的空氣,也至少有50%左右的成分處於混合狀態。
總的來說,大氣不分層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各成分的密度太低,分子熱運動又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