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文章前面:很多人說果樹上、蔬菜上、多肉上、盆景上的蚧殼蟲很難防治。蚧殼蟲害的防治確有點難度,但還到不了無法徹底滅殺的程度。但是,如果你連防治蚧殼蟲的最佳時間點都不知道,如果你連防治蚧殼蟲用觸殺藥物好還是內吸藥物好都弄不清楚,你還談什麼有效防治蚧殼蟲,更別說綜合運用其他手段去徹底有效全面的防治蚧殼蟲了!大家平時防治蚧殼蟲時一定記住兩句話:抓住每年4-5月、7月、10月蚧殼蟲產卵孵化的高峰期,選擇內吸性的殺蟲劑進行防治!
不論是各類果樹,還是種植瓜果蔬菜,或者是種植多肉、花卉、盆栽等植物,我們常見都能在這些植物的枝幹、枝稍、莖葉、花蕾等部位,看到有大量蚧殼蟲的聚集著,雖然這些蚧殼蟲的個頭都不大,但這些蚧殼蟲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看著有噁心又瘮人,而且這些蚧殼蟲所寄生的植物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比如說造成植物的長勢衰弱、生長不良、莖枝流膠、枝稍萎枯、芽葉枯死、果實畸形或誘發煙煤病等。
蚧殼蟲最讓人頭疼的是:不論是果樹上還是瓜果蔬菜上或者是多肉花卉盆栽上的蚧殼蟲,也不論是哪一種蚧殼蟲(常見的蚧殼蟲有十多種)都非常難防治,很多人不論人工清刮或還是使用殺蟲劑噴灑、灌根或是使用酒精、花露水塗抹等各種各樣的方法,都不能徹底的清理掉這些可惡的蚧殼蟲,尤其是一些種植各類果樹(尤其是桃樹)的農民朋友和種植多肉植物的朋友,經常在這些蚧殼蟲的防治上犯愁。
蚧殼蟲之所以是“小小蚧殼蟲,農業(植物)大危害”,這主要是與它的危害性相關的,這種小蟲子對植物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常見的各類果樹、蔬菜、盆栽、綠植、多肉等絕大部分的植物都會受到它的侵害,蚧殼蟲的成蟲和幼蟲透過密佈附著在這些植物的主幹、枝條、新稍、幼葉、嫩芽、葉片、果實等上,不斷的刺吸這些植物皮層內的汁液,輕則造成這些植物的生長受抑、長勢衰弱、發育不良、葉片黃弱小或畸形,重則造成發芽抽稍開花結果困難、大量花果早落落葉、枝稍莖葉萎枯、枝幹莖稍裂口脫水流膠、,更嚴重時還會產量大幅降低、果實品質大幅降低(如果實畸形、果實汙染及病害)甚至會造成整棵植物逐步全部枯死亡,除此之外,蚧殼蟲還可以透過刺吸植物體內汁液的方式傳播煙煤病、病毒病等多種病害。
很多人都說蚧殼蟲比較難防治。蚧殼蟲之所以難治,農技小揹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蚧殼蟲一年多代繁殖(一年平均繁殖2-5代),繁殖速度快、孵化速度快(溫溼度適宜1-2周卵就能孵化)、繁殖數量多(少則幾十幾百個卵,多則上千個卵)、多代蟲源疊加危害、蟲害源頭不容易控制住(寄生存活性強、繁殖積累量大),如此一來,我們防治蚧殼蟲的難度自然就會比較大。
第二個原因:蚧殼蟲個頭小、平時不容易被觀察到,假如果樹上、蔬菜上以及多肉、花卉上零星出現蚧殼蟲害時沒有及時發現和及時防治,等到蚧殼蟲繁殖數量增多、大面積擴散發現後再去防治,這樣防治起來不僅防治難度大、也不容易徹底滅殺乾淨。
第三個原因:蚧殼蟲的抗藥性比較強,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若蟲之後的蚧殼蟲會在它身體表面形成一層較厚的蠟質層,這層蠟質層會阻擋殺蟲劑藥液滲透到蚧殼蟲體內,所以在蚧殼蟲的若蟲在體表形成蠟質層後再打藥基本上難以取得明顯的殺蟲效果;另一個是很多果農、菜農以及花卉盆栽愛好者在使用藥物防治蚧殼蟲時,經常長期、單一地使用某一兩殺蟲劑,如此以來,即使這種殺蟲劑在蚧殼蟲防治方面有再好的滅殺效果,但這種隨著長期連續單一用藥的防治方法,會造成蚧殼蟲對這些殺蟲劑藥物的抵抗性越來越強,後面再使用這些殺蟲劑基本上就很難殺死蚧殼蟲了!
第四個原因:防治蚧殼蟲防治的最佳時機找不準。農技小揹簍在上面已經提到過,成蟲的蚧殼蟲或蟲齡比較大的蚧殼蟲的表面有厚厚的一層蠟質保護層阻擋外部藥液進入到體內,所以,防治蚧殼蟲的最佳時機就是在蚧殼蟲幼蟲孵化後到尚未大面積繁殖擴散且蟲體表上還沒有形成厚厚的自我保護蠟質層前的若蟲高發期,這時間的蚧殼蟲比較幼嫩、抗藥性比較差,同時蟲體表面也沒有阻擋藥液的蠟質層,這時候打藥防治蚧殼蟲的效果最好,只要有選擇性的連續噴打2-3次殺蟲劑基本上就可以徹底除根,等到蚧殼蟲形成體表蠟質層“穿戴上防護盔甲”時,這時候打藥滅殺效果就會大幅變差。特別是那些蚧殼蟲害比較重的情況或者蚧殼蟲源積累量比較大的情況時,應給特別抓住春季4-5月份(尤其是5月份)蚧殼蟲幼蟲孵化後到若蟲蠟質層形成前的最佳防治期進行藥物防治。只要春季若蟲擴散前防治住當年第一代蚧殼蟲,全年的蚧殼蟲防治工作基本就完成了一大半!除了每年的5月是防治蚧殼蟲(第一代蚧殼蟲高發期)的關鍵期以外,每年的7月(第二代蚧殼蟲若蟲高發期)和10月(第三代蚧殼蟲若蟲高發期)也是防治蚧殼蟲比較好的時間點,大家一定要記住了!
第五個原因:防治蚧殼蟲防治的最佳藥物型別選不對。防治這種體表帶有蠟質層、能夠自我保護的蚧殼蟲害蟲時,如果大家使用的藥物是觸殺作用機制的殺蟲劑(尤其是單用觸殺類殺蟲劑時),這樣打藥防治蚧殼蟲的效果就會比較差,也不容易徹底殺死蚧殼蟲,如果大家在防治蚧殼蟲時把所使用的藥物由觸殺類殺蟲劑改換為內吸性殺蟲劑,那麼我們在打藥防治蚧殼蟲時的殺蟲效果自然就會更明顯、更徹底,如果大家能夠把內吸型殺蟲劑和觸殺類殺蟲劑結合起來使用,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實現藥到蟲死的效果了。
第六個原因:田間管理不當。一方面,蚧殼蟲在溫度20-25度、溼度40%-50%的環境下,其繁殖、產卵、孵化、危害的活性最強,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最容易造成蚧殼蟲全面大爆發。這對於那些在溫度調控不當、澆水溼度管理不當、通風管理不當的棚室內農作物和室內陽臺種植多肉、盆栽等植物的朋友來說,這會大幅增加蚧殼蟲害的危害程度和防治難度;另一方面,對於那些不注意平時對田間農作物或花卉盆栽進行合理施肥、及時整枝修剪等管理的人來說,這也會加大蚧殼蟲的爆發程度和防治難度,因為你所種植的植物長勢不健壯、抗病蟲害能力差嘛,所以更發生蚧殼蟲害的問題。再一方面,凡是有播種定植前土壤消毒清理不徹底(土壤殘留蟲或卵)、冬春藥物清園不到位(果園果樹蟲源消滅不乾淨)、遠夠苗株檢查不仔細(帶卵帶蟲)等情況的,那麼不論是種植的是果樹還是瓜果蔬菜,也不論種植的是多肉植物還是花卉苗木盆景,等到溫溼度氣候條件適宜時,你家的地裡作物上或你家花盆植物上就容易爆發出蚧殼蟲害。
要想徹底有效地防治蚧殼蟲害,不僅要早預防早治理,而且還要抓住防治關鍵期、選對殺蟲劑藥物,同時還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綜合防治。那麼,如何徹底有效地防治蚧殼蟲這種蟲害問題呢?
其實呢,農技小揹簍在上面介紹蚧殼蟲難防治的原因上已經給大家說了一部分答案,為了讓大家直觀、更清晰地掌握蚧殼蟲防治技術,下面農技小揹簍就帶著大家一起再具體梳理一下各項綜合防治措施,這些措施中有的是預防蚧殼蟲害發生的,有的是切斷蚧殼蟲傳播源頭途徑的,有的則是全面消滅防治蚧殼蟲的。
第一個方法:加強植物上的蟲害檢疫。蚧殼蟲因為蟲體小,其爬行擴散範圍也比較小。因此,如果大家在遠距離購買苗木、花卉、多肉、盆栽甚至土壤(如網上購買營養土可能帶蟲卵)時,或者是果農在購買果樹的接穗、砧木、果種時,一定要在栽種前先認真檢查一下這些植物上和土壤中有沒有蟲子或蟲卵,以防盲目使用本身帶蟲或卵的植物栽種後而大面積誘發蚧殼蟲蟲害。所以,農技小揹簍提醒大家:不論你購買的是各類苗木花卉植物,還是購買的營養土等,在使用前一定要先進行一次藥物殺蟲殺菌處理(比如在土壤中摻入少量的噻蟲嗪等殺蟲劑),以此阻斷蚧殼蟲害的傳播源頭。
第二個方法:收穫後以及播種定植前要全面清園清盆。不論是種植瓜果蔬菜,還是種植多肉盆栽,或者是打理果園果樹,在農作物採收後播種前或者在果園落葉後或者植物需要換盆/新栽前,一定要把地面或花盆中的殘留的秸稈、雜草、枯枝、落葉等全部清理乾淨,最好在清園清田清盆後用殺蟲劑全面噴灑一遍,以防蚧殼蟲藏匿在這些東西上而繼續危害。
第三個方法:經常進行蚧殼蟲的蟲害檢查。蚧殼蟲體非常小,零星出現蟲害時不容易被發現,因此我們需要經常不定期地認真檢查作物上和土壤中是否有蚧殼蟲的存在,隨機性的看看植物的主幹、莖稈、枝稍、葉片、果實上有沒有蚧殼蟲的蹤跡,在農田或果園中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隨機挖出10-20公分的土壤認真看看土中有沒有蚧殼蟲的成蟲/若蟲/蟲卵等,此種方法也可以用來檢查植物上的其他病蟲害。如果發現有病蟲害的痕跡,那麼就要趕緊用打殺蟲劑(或殺菌劑)進行防治(建議5天用藥1次),力爭把病蟲害消滅在初期。如果植物上只零星出現蚧殼蟲,可以採取用牙籤、毛刷等人工滅掉即可。
第四個方法:要加強植物種植過程中的科學管理。這一點就比較常規化了,大體上包括及時中耕鬆土改良土壤環境、定期科學施肥澆水增強植物健壯度和抗病蟲害能力、合理修剪整枝改善通風采光環境、剪除掉帶病病蟲害枝條、果樹冬季休眠期結合清園塗刷枝幹(如清刮枝幹老翹皮)。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果樹、瓜果蔬菜或多肉盆栽上的剪掉的帶蟲枝一定要用薄膜或報紙包裹起來帶出田地外,然後進行40公分以上的深埋或者集中焚燒掉,以防蟲卵凋落或殘留繼續傳播蟲害。
第五個方法:一定要在蚧殼蟲產卵孵化的高峰期前切斷害蟲傳播渠道。抓住蚧殼蟲產卵期、孵化、休眠期之前,及時採取措施阻止地下蟲卵孵化出土、阻止地上成蟲入土產卵或休眠。我們可以在蚧殼蟲孵化、產卵、休眠的春季3-5月、夏季7-8月份、10-11月份這幾個關鍵期時(尤其是春季蚧殼蟲孵化高峰期到來前),採取地面覆蓋塑膠薄膜、稻草束/麻布片/塑膠薄膜環狀捆紮枝幹等方法,來切斷蚧殼蟲繁殖擴散與休眠越冬的途徑,從而達到防治蚧殼蟲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枝幹上(如果園中的果樹)稻草束/麻布片/塑膠薄膜等捆紮物應當在蟲害繁殖產卵期過後及時拆除下來焚燒掉,以此達到集中滅殺蚧殼蟲的效果。
第六個方法:一定要抓住打藥殺蟲效果最好的時機,同時一定要選擇殺蟲效果最好的殺蟲劑。特別強調一下——防治蚧殼蟲,一定要使用內吸性強的殺蟲劑(或把內吸性殺蟲劑與觸殺類殺蟲劑結合起來使用),打藥時一定全面周到細緻不漏死角、整棵苗株上下內外全都要噴溼噴透!這點特別重要!
一方面,防治蚧殼蟲的最佳時機是春季4-5月份,其次是夏季6-7月份和9-10月份,尤其是春季4-5月份蚧殼蟲集中孵化出土且尚未在體表形成防藥液的蠟質層保護層前,這時候的蚧殼蟲幼蟲身上無防護性“鎧甲”、是處於不抗藥的幼嫩軟體狀態,此時打藥不僅殺蟲效果好,而且能夠集中滅殺蚧殼蟲,同時還只要控制住春季產卵孵化出土的第一代蚧殼蟲擴散源頭,全年的蚧殼蟲害發生率和蟲害程度就會大幅減輕,第一代蚧殼蟲防治不住,全年蚧殼蟲害防治難度就會大幅增加。在這幾個月份時,一旦在田間或植物上發生蚧殼蟲的若蟲開始爬行擴散了,就要趕緊立即打藥防治,蟲害擴散高峰期時每隔3-5天打殺蟲劑1次(平時5-7天打藥1次即可)、連續噴打2次基本就可以控制住蚧殼蟲的危害了。如果是防治果樹上的蚧殼蟲,大家在果樹冬季到早春休眠期到發芽前的這段時間內,建議使用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全園果樹噴灑1-2遍,既能防治蚧殼蟲,也能防治蚜蟲等其他多種病蟲害。
另一方面,在噴灑殺蟲劑防治蚧殼蟲時,一定要學會正確選藥與用藥,在選擇防治蚧殼蟲的藥物時,農技小揹簍強烈建議大家不要再去單獨使用觸殺類的殺蟲劑了(不容易殺死蚧殼蟲),如阿維菌素、苦參鹼、噻嗪酮、氯蟲苯甲醯胺、高氯甲維鹽、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儘量使用內吸滲透性強的殺蟲劑(容易殺死蚧殼蟲效),如噻蟲嗪、吡蟲啉、螺蟲乙酯、氟啶蟲醯胺、氟啶蟲胺腈、吡蚜酮、烯碇吡蚜酮、螺蟲乙酯吡蚜酮、螺蟲•呋蟲胺、、螺蟲•噻蟲啉、啶蟲•毒等,不過農技小揹簍建議大家最好把內吸性性殺蟲劑+觸殺型(或強滲透性)的殺蟲劑兩種結合起來使用(殺蟲效果最顯著),比如說戊唑醇+烯碇吡蚜酮+噻嗪酮的殺蟲藥物配方,比如說阿維菌素+噻蟲嗪+有機矽(屬於增強藥效的助藥劑)的殺蟲劑配方。
第七個方法:利用生物天敵捕食防治蚧殼蟲。自然界中的害蟲基本上都有它害怕的天敵,這些天敵以捕捉這些害蟲為食物,對於保護性種植或者不想打藥的田地或果園,我們就可以很好的透過保護和釋放蚧殼蟲天敵的方法來有效滅殺蚧殼蟲。正常來說,像果園中常見常用的蚜小蜂、寄生蜂、瓢蟲、草蛉等都是蚧殼蟲的天敵,都可以捕殺植物上蚧殼蟲的卵、幼蟲和成蟲。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利用蚧殼蟲的天敵,就應當注意平時多保護好這些能捕捉蚧殼蟲的生物,比如說在果園中放蜂防治蚧殼蟲,應當在放蜂前半個月就要停止再在果園中打藥,尤其是不可在果園中噴打高毒性的農藥,否則這些農藥會殺死果園中的有益生物。
最後再給大家特別強調一點和補充解釋一點:①強調內容:春季5月、7月、10月是防治蚧殼蟲最好的時間,一定要使用內吸性殺蟲劑。②補充解釋內容:內吸性殺蟲劑藥物噴打到植物上被莖葉吸收到體內以後,就可以在植物體內的從葉片到根部進行上下傳導,當蚧殼蟲的若蟲和成蟲在植物上刺吸汁液的時候,也就同時把帶有藥物的植物汁液吸收到了蟲體內,這樣藥物就能在蟲體內起作用而殺死蚧殼蟲,如果使用觸殺型的殺蟲劑,只要藥液不能突破蟲體表面的蠟紙保護層進入到害蟲體內,基本上就難以殺死煩人的蚧殼蟲!③很多人說防治蚧殼蟲可以用花露水、酒精、白酒、白醋等防治蚧殼蟲,在此農技小揹簍不說這些一點效果沒有,只能說這些東西防治蚧殼蟲的效果實在是太弱了!
好了,關於植物上蚧殼蟲的防治管理技術內容今天就和大家先說這麼多吧!
點選上方“關注”農技小揹簍 每日瞭解更多新鮮的農業種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