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一直是最高榮譽。兩院院士評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僅僅選出一百多人,歷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也不過數千人。然而,在我國科學界中,依然存在為數不多的夫妻都是院士的事例。
他們是夫妻,更是科研的同路人。他們雙雙躋身院士之列,用累累碩果為愛添上最濃重的一筆。是對科學的追求讓他們發現了對方,看到彼此眼中的執著。在他們的情感世界裡,不僅有愛還有理想。讓我們回顧這些院士夫妻的人生故事,體味科學家的真摯愛情。
“中國的居里夫婦”
錢三強和何澤慧
錢三強(1913—1992),男,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1936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赴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居里夫人。1946年他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第二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年他毅然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業的開創。
何澤慧(1914—2011),女,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她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她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
錢三強和何澤慧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一起發現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這對原子世界的科學伴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周廷沖和黃翠芬夫婦
周廷衝(1917—1996),男,生化藥理學家,中科院院士。1945年,他在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學院獲藥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酶化實驗室從事酶學研究,1949年在美國波斯頓麻省醫院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回國後,他一直從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黃翠芬(1921—2011),女,微生物、免疫及遺傳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她1944年畢業於廣州私立嶺南大學化學系,1949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她是我國基因工程創始人之一,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全軍分子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周廷沖和黃翠芬歷經千難萬苦回國。他們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在導師李普曼教授的幫助下,周廷衝攜黃翠芬購買了由美國舊金山開往天津的貨船散票,冒著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險,漂洋過海歷時56天才回到祖國。他們投身於我國醫療衛生教育事業,是我軍第一對院士夫妻。
鄒承魯和李林夫婦
鄒承魯(1923—2006),男,祖籍江蘇無錫,出生于山東青島,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為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
李林(1923—2002),女,出生於北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物理學研究。1944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機械系。1948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1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20世紀50年代在球墨鑄鐵、微量硼鋼、包頭鐵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獎。
這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之家,產生了中國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李林之父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李林是物理學家,鄒承魯則是生物化學家。
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婦
谷超豪(1926—2012),男,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9年6月,獲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溫州大學校長等職務。谷超豪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胡和生(1928—),女,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京,幾何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學數學系學習,1950年初畢業於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數理系。1952年浙江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
谷超豪、胡和生因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950年相識相戀,1957年結婚,一直攜手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王陽元和楊芙清夫婦
王陽元(1935—),男,生於浙江寧波,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電子學研究院院長,微電子學系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主持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塊3 種類型1024位MOS動態隨機儲存器。
楊芙清(1932—),女,江蘇無錫人,計算機軟體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資訊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教授。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學數力系學習。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工作。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百萬次積體電路計算機作業系統和第一個全部用高階語言書寫的作業系統,具有首創性和開拓性。
王陽元、楊芙清同為北京大學教授,王陽元是我國矽柵N鉤道MOS積體電路技術開拓者之一,楊芙清被業界譽為我國的軟體工程鋪路人。比爾·蓋茨第一次來華訪問時,稱最想見的中國科學家是周光召院士和楊芙清院士。
柯偉和李依依夫婦
柯偉(1932—),男,原籍浙江黃岩(今台州),金屬腐蝕與防護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金相熱處理專業。長期從事高溫合金的蠕變、疲勞及腐蝕疲勞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
李依依(1933—),女,生於北京,原籍江蘇蘇州,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低溫及核結構材料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現主要從事特種合金製備工藝與計算機模擬。負責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柯偉、李依依雙雙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一起從事金屬材料和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在科研領域比翼齊飛。
陳竺和陳賽娟夫婦
陳竺(1953-),男,江蘇鎮江人,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血液學研究所腫瘤發病基礎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1975—1977年, 江西省上饒地區衛生學校醫士專業學習;1977—1978年, 江西省上饒地區衛生學校內科教研組教師;1978—1981年, 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一部血液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首創國內血友病精細分型及血友病甲攜帶者檢測和遺傳諮詢;首次建立了伴Ph1染色體急性白血病中BCR-ABL重組的分子模型等。
陳賽娟(1951—),女,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9年畢業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研所執行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是我國血液學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類似的經歷,共同的品質和性格,造就了這對醫學界的伉儷。
綜編自科技日報、新華網、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