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陽日報-龍騰南陽
1939年生人,1961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並留校任教,出版著作10部,國內外發表論文350餘篇,1986年以來至2015年間,獲多項研究成果和榮譽,院士張國偉從22歲起,在以後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張國偉帶領團隊多次南北橫穿、東西縱貫秦嶺山脈,行程達10萬餘公里,開展中國與全球大陸構造的對比研究,深入探索發展板塊構造,創新發展大陸構造及其動力學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
穿越秦嶺行程達10萬餘公里
西北大學南傍秦嶺造山帶,北臨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給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良好的研究發展空間。1999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張國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誕生了一位土生土長的自己的院士。
張國偉,構造地質、前寒武紀地質學家。1961年,年僅22歲的張國偉剛剛畢業於西北大學並留校,就為自己制定了徒步穿越秦嶺的計劃。在以後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張國偉和他的同事、學生們多次南北橫穿、東西縱貫秦嶺山脈,行程達10萬餘公里。
1983年,張國偉在北京國際前寒武紀學術討論會上提出,登封雜巖為花崗-綠巖區、太華群為高階片麻岩區,二者組成了華北地塊南部晚太古宙統一地塊。當時,花崗-綠巖的研究在國際上正是熱點,但在國內還沒有確定發現真正的花崗-綠巖區。與會的各大洲地質學家隨後前往登封實地考察,並在野外的考察現場肯定了張國偉的認識。這是張國偉第一次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1988年,張國偉又提出秦嶺是一個複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具有不同的構造體制的形成演化這些針對秦嶺地質構造基本問題提出的系統的新思想、新認識,再一次吸引了40多位中外地質學家前往秦嶺考察。
張國偉院士帶領專家野外考察
張國偉等著《秦嶺造山帶與大陸動力學》
從1992年開始,張國偉作為國家基金委重大專案主持人與地球化學家張本仁院士和地球物理學家袁學誠研究員合作,帶領著全國150名科學家組成研究群體,一次次深入秦嶺腹地,詳查秦嶺地表地質和深達數百公里的深部構造,經過反覆比較分析,提出了關於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系統新觀點和新模式,建立了秦嶺造山帶“立交橋式”殼幔三維構造幾何學新模型。
21世紀以來,張國偉院士根據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帶領團隊重點集中華南大陸構造研究,進一步開展中國與全球大陸構造的對比研究,深入探索發展板塊構造,創新發展大陸構造及其動力學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
張國偉院士在全國會議上發言
院士帶來的更多還是責任
1999年,張國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但對於張國偉來說,“院士”帶來的不僅是榮譽和肯定,更多還是責任,如何推動西北大學地質學學科可持續發展?如何能在當代地球科學前沿有新的發現和新的建樹?成為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的問題。
西北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以後,張國偉積極建議學校重點投入建設“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在他的力主下,“大陸動力學實驗室”於2005年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體分析測試水平已經處於國際前沿一流水平。如今,該實驗室不僅為西北大學地質學專業及其相關專業提供著重要的技術保障,催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還吸引了國內外頂級科學家前來西北大學合作交流。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書是教師的天職
張國偉從來不曾忘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教書、教好書,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張國偉常這樣說。地質學系的學生都愛聽張國偉講課。
地學的迅速發展,國家和人類社會對地學與人才的重大需求,都使得他急切地希望學生們能從他這裡學習到知識、經驗和教訓,早日走上國際學術前沿,去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取得重大科學成就。他常常說:“我已經70多歲了,可是有一些科學問題還是沒有答案,我希望我的學生們最終能解決這些問題。我的學生將來一定要超過我。”
60年來,張國偉指導培養了碩士生34名、博士生28名、博士後人員12名以及多名青年教師。張國偉院士指導的學生中,很多已成為單位學術領導、學術帶頭人、傑青、長江學者等。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現在就活躍著一支學科配套、富有朝氣的西北大學造山帶與大陸構造研究團隊。這支團隊中很多人都是在老師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放棄了其他院校甚至是海外優越的工作條件,匯聚在西北大學的校園裡。
張國偉院士與他的部分學生合影
全媒體記者 孫義峰 通訊員 白璐 李媛
本文來自【南陽日報-龍騰南陽】,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