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唐憲宗元和期間的中興,但說是中興,其實水分是很大的,這裡面並沒有什麼讓大唐扶蘇的成分,與“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相差太大了。不過客觀說元和中興在打擊藩鎮、壯揚國威方面還是有所貢獻的。
可是就算是打擊藩鎮也沒有從根源上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等到唐憲宗死後藩鎮問題又成為了隱患。所以,一個單獨的元和中興,其實對於大唐而言,並沒有什麼巨大的影響,因為唐憲宗之後的皇帝是被宦官扶持上臺的,可見元和中興並沒有給大唐帶來什麼有益的影響。
其實要說起來,唐憲宗李純也算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一番作為,於是他登基後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為此,他提高了宰相的權威,反對宦官干擾軍政,還採取措施,減輕江淮人民的賦稅負擔。他也非常重視經濟,啟用了一批善於理財的宰相,對大唐的經濟有所提升。
同時,唐憲宗對藩鎮也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
當時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而他剛剛登基西川節度使劉闢就進行叛亂,皇帝沒有妥協,直接派兵前往鎮壓,劉闢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
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想要接班,遭到拒絕後也走向了叛亂,但唐憲宗還是沒有妥協,戰爭一打就是三年,最終朝廷還是取得了淮西叛亂的勝利。
眼看朝廷對於藩鎮是如此的強硬,有些藩鎮害怕了,宣武節度使韓弘入朝,要求留在了京師。這對唐朝的藩鎮割據是有益的。
可以說唐憲宗這樣的舉措對於大唐加強中央集權還是有幫助的,也一度讓群臣看到了大唐復興的希望,但他並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根源不在於打壓幾個不聽話的藩鎮。
但唐憲宗前明後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他不僅把一些有作為的宰相罷免了,還想求長生不老之藥,整日裡不務正業。
也正是他長期服藥,性情大變,對宦官是非打即罵,結果最終被宦官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