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百年黨史續寫更大榮光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燕玲
在青海,一百年間孕育出無數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留存下許多不可磨滅的紅色記憶。
1936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直屬部隊及第5軍、第9軍、第30軍共21800餘將士,轉戰河西走廊,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殲敵25000餘人;1949年,隨著西寧解放,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雙樹村村民胡成海、袁生英等5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青海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為青海農村黨組織的“搖籃”;上世紀50年代,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人為改變貧窮落後的生產生活條件,發揚“愚公移山”“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治山治水,與各種艱難險阻作鬥爭,在“敢為人先,實幹善成”的精神指引下,硬是將荒山禿嶺改造成山清水秀的幸福家園……
百年征程催人奮進,讓我們銘記光輝歷史,踔厲奮發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隨手拍”大賽 串連起不平凡的2021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金玥彤
“慶百年華誕 曬美麗青海”隨手拍大賽,將無聲的照片蘊含的禮讚黨的歌聲傳遍高原大地,也讓我們在每一個笑容中治癒著2021年那些有困難、有堅守、會感動、會“破防”的時刻……
照片中青海山川河谷生機盎然,野生動物自由棲息,一條條公路不斷延伸,風電光伏基地有序建成;孩子們用小提琴演奏《歌唱祖國》,老人們在日間照料中心和志願者一起《繡黨旗 感黨恩》……形式多樣的活動共慶百年華誕;現代化的裝置讓鄉親們《生產生活“牛”起來》,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從易地搬遷到美麗鄉村,從生態保護到產業扶貧,從“建黨百年”到“小康生活”,“慶百年華誕 曬美麗青海”隨手拍活動將每一張照片定格的瞬間串連成不平凡的2021年。
我們從未對震後的生活發過愁擔過憂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興發
從出生時的3.5公斤,到現在十多公斤,旦叄吉在震後的八個月裡得到了醫護人員和政府的特別呵護。
這是瑪多地震惟一的“震生”。2021年5月22日,瑪多發生7.4級地震,第一時間參與救災、防疫工作的產科主任拉措吉,在震後第12天接生了新生兒旦叄吉。
1月17日,記者走進瑪多縣黃河鄉阿映村旦叄吉家,父親土旦葉西正逗著旦叄吉,“咯咯咯”嬰兒清爽的笑聲預示著這家人的幸福生活。
“日子過得美得很!”土旦葉西說,黨和政府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嬰幼兒用品,到村裡第一個搬進修繕後的“新家”,再到燃煤、米、面、油等生活物資,我們從未對震後的生活發過愁、擔過憂。“呱正切、呱正切(藏語謝謝)……”土旦葉西不停地重複著。
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羅 珺
2021年底,記者走進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麻地溝村蘑菇種植基地,只見,6000個平菇菌棒正式出菇,近5000公斤平菇將在春節上市。
黨員鄧海安正在將採好的蘑菇一筐一筐往棚外搬,“作為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們一家在脫貧攻堅中受到了很多幫助,現在蘑菇產業成為村集體經濟,村民集體創業我當然要義不容辭前來幫忙,村裡很多黨員和脫貧戶都在這裡義務幫工,不收取工資,我們感到很光榮。”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過去一年,麻地溝村“兩委”結合實際,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幫助群眾養殖、搞運輸、投資分紅、種植食用菌等,讓群眾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最美風景在路上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程宦寧
沿著高速公路你會看到什麼樣的青海?是清潔能源產業煥發勃勃生機,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還是高原兒女履行生態責任,讓綠水青山綻放新的姿態。
登上高21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森多鎮完秀村黃沙頭沙漠公園觀景臺,向腹地眺望,蓊蓊鬱鬱、蒼翠欲滴的楊樹、烏柳、檸條、披鹼草等植物牢牢紮根在沙丘。這樣的綠色令人欣喜、感動,更是佩服貴南人的治沙智慧和精神。
走下觀景臺,進入沙漠深處,我們看到,工作人員頭頂烈日,一腳一腳將草方格踩進沙丘中;然而治沙期間,全縣幹部群眾自備糧草、風餐露宿、日夜奮戰,在沙漠腹地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萬畝治沙造林活動。
採訪結束,再次看到眼前這片綠色,才真正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貴南人薪火相傳的治沙精神。
零下20℃嚴寒中的破冰救援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魏 爽
學黨史踐初心,辦實事暖民心。
“喂,派出所嗎?有輛皮卡車掉河裡了,快來看看!”2021年12月17日14時,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公安局瑪查理派出所接到群眾報案稱,瑪多縣前往花石峽13公里處,一車輛掉入河水中,請求救援。
接到報警,瑪查理派出所所長半公與3名民輔警迅速集合,一邊準備救援繩、穿好防寒服,驅車趕往事發地,一邊聯絡吊車前往救援。10分鐘後,救援小隊到達現場,經瞭解得知,由於冰面開裂,在汽車即將墜入河水瞬間,司機急忙跳出,爬到岸邊。經過4個小時的努力,最後在零下20℃的嚴寒中成功將車輛打撈上岸。雖然刺骨的寒冷讓民警體力不支,但當看到車輛被成功解救,大家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司機緊握民警的手連聲道謝。
“急難愁盼”掛心間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多鈞
2021年11月中旬,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忠孝村溝壑縱橫的山地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馬進芳正在指導村民鋪設秋膜,講解技巧。
種植大戶肖玉芳,是馬進芳的重點服務物件。肖玉芳流轉土地60公頃,種植玉米、黃芪、馬鈴薯。其中40公頃耕地用來種植玉米加工飼料,需要鋪設秋膜。但受疫情影響,秋膜鋪設比往年晚了一個多月。得知情況後,馬進芳協調26.67公頃的秋膜、20噸有機肥,趕赴地頭進行技術指導,解決了肖玉芳的難題。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話好,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服務到我們心坎裡了,他們對於鋪設秋膜比我們自己還上心,為我們解決了實際困難,來年收成更有盼頭了。”肖玉芳說。
長江“南源”在我家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多鈞
才仁騎著馬,趕著犛牛,翻過山丘,來到一片草原,這裡隨處可見泉眼,咕咚、咕咚、咕咚……
才仁家所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結多鄉達阿村是長江南源所在地,源頭就在離才仁家不足五公里的草場上。才仁家冬季、夏季草場都在這片草原,一年四季,他一直生活在這裡。
每天清晨,才仁將300多頭犛牛趕到長江南源附近放牧,犛牛在草原上吃草,才仁則拎著編織袋來回踱步,看見塑膠瓶和紙盒子,都帶回帳篷。家裡的生活垃圾都裝在袋子裡,每次收滿幾袋子,再拉到縣城處理,這也為才仁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樂趣。
“這片草原養活了犛牛,犛牛和草原上的泉眼養活了我們一家人。長江南源是我家,我的家好了,家人的生活才能更好。”才仁說。
“大白”的冷與暖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賈 泓
2021年11月8日,這一天,西寧市開展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
在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核酸檢測點,青海紅十字醫院婦科護師趙永婷身穿防護服,不停地彎腰、取樣、起身、手部消毒,重複著每天做千次的動作,冰冷的手消液已經讓她手指僵硬麻木。趙永婷說:“接到通知後,院裡486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下沉‘疫’線。面對疫情,我們時刻待命,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去哪裡。”透過醫用防護面罩上的霧氣,我們看到,她堅定的眼神。
寒風刺骨,疲憊不堪,趙永婷從未感覺西寧的冬季如此寒冷,也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溫暖:“今天在場的孩子們為我們帶來的歌舞,溫暖了我們的心,未來這些孩子也必將溫暖整個社會。”趙永婷這樣訴說著“疫”線“大白”的冷與暖。
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青海日報融媒體記者 羋 嶠
2021年12月23日,位於甘河工業園的青海鹽湖特立鎂有限公司廠房內,正在進行鎂制方向盤的拋光打磨,之後將發往比亞迪汽車生產線,經過組裝後,整車將售往全國。
“我們的產品全部綠色製造,很受市場歡迎。”青海鹽湖特立鎂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佔宏說,依託鹽湖豐富的氯化鎂資源提取,採用清潔電力能源,同時從鹽湖到“綠電”生產,再到成品出模,企業生產全過程不產生廢液、廢氣,真正實現零排放、零汙染。
鹽湖特立鎂只是青海鹽湖產業發展的縮影。2021年,鹽湖形成鉀鹽、鎂鹽、鋰鹽、鈉鹽、氯鹼五大主導產業,實現從單一農業生產到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青海做全產業鏈,推動鹽湖高質量發展,正在努力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客戶端 宣告: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