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非常重視釣位,釣位好,漁獲有保障,釣位不好,漁獲就只能呵呵了,而挑選釣位,則從明暗兩個角度來挑選。
所謂明,就是肉眼可見的近岸地形,如洄灣、如鏵尖、如蜿蜒、如堤壩、橋墩等特徵明顯,這些位置,因為地形迥異於常規地形,能阻礙水流。
流速差異導致水溫、溶氧,甚至是食物的數量都會和別處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都有極大的機率吸引魚群。
所謂暗,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坎了,不同的釣友,對坎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麼樣的不同,大致上的共性,是差不了多少的。
一、什麼是坎
所謂的坎,即有著標誌性,但又不太好具體描述,最常見的一個說法,叫做深淺水交匯處,這是一個很泛泛的說法,什麼叫深水?什麼叫淺水?到底在哪裡才算是深淺水交匯?
如果我們引進坎這個概念,那麼就明白了,所謂的坎,就是因為近岸和水底的地形有高低差,比如堤壩、近岸的土包、水底的石堆、溝壑等等。
因為這種地形上的高低差異,能沉澱比重較大的淤泥、腐植,能讓魚群躲避在這些區域,同時給魚群提供食物。
坎有高有低,理論上,坡度越大,高度差越大的坎,聚魚、藏魚的可能性越大,坡度越小,高度差越小的坎,聚魚、藏魚、誘魚的機率越低。
二、為什麼說野釣鯉魚,一定要學會找坎
真正能弄明白坎的意義,對實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坎對鯉魚來說,甚至對大多數中大體型的魚而言,有三重意義。
第一重,定位、導航,魚在水下的巡遊路徑,是比較固定的,並不是無序、雜亂的,鯉魚在水下游曳,主要就是參照水下的坎。
第二重、躲藏、棲息、覓食,坎有高度差,水中比重較大的物體必然會落在坎底,淤泥覆蓋,氧化、腐敗之後,都是鯉魚的愛吃的食物,而且因為地勢差異,水溫較暖,也能供鯉魚躲藏、棲息。
第三重、安全性有保障,坎的所在,都會有較大的坡度,相應的,在坎附近覓食,遇見危險的機率會大幅降低,對鯉魚而言,在坎附近覓食、棲息,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三、如何尋找坎
明白了坎的概念,那麼我們在實戰中如何找坎,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大體上,我們可以透過三種方法來尋找坎。
1、依據地形來判斷,凡是近岸有大坡度的坡度,基本上都可以判斷為坎,這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一種典型位置。
事實上,在沒有坎這個概念出來之前,深淺水交匯處,就是指的這類地形,有了坎這個概念之後。
根據近岸的地勢、山勢,凡是從高到低,從近岸到水底有明顯坡度的坡底,統統都是坎,選在在坎底下杆守釣,漁獲必然可期。
2、水底有連續凸起的區域都是坎,水底有不少區域,或因為淤泥沖刷,或因為水底有枯樹殘枝,亦或者有亂石堆底。
會形成接二連三,但是又不連續的凸起,高度有高有低,高則50~80釐米,低則20~30釐米,但凡探底發現這樣的水底地形,別猶豫,這就是坎。
事實上,很多人工修建的大水面湖庫,都會修建類似地形的水底建築,來人工指引魚群的洄游,也就是所謂的人工魚道。
3、水底較大面積的凸起,凸起的邊緣都是水草,這種地形,被稱為草坎,是因為大面積杆莖類水草叢生,鎖住了水底根系的泥土,而水流不太大的時候,根系附近1~2平米的泥土也不會被沖刷。
因為根系附近都滋生著水藻、水藻,所以坡底無法下杆,只能在凸起的平面區域,也就是地勢相對平坦的高位選擇下杆。
這些位置的水深,可能只有1~2米,而整個水草叢的根系,可能深度超過3米,但是,在深水區域下杆容易掛草、掛底,所以只能釣淺水。
但是,即便釣點比較淺,往往也能釣到個頭較大的鯉魚、草魚,所以雖然釣點淺,所以也被認為是坎。
最後,坎這個概念,並不是固定的,但是有一個核心的觀念,就是要有坡度,而且要麼坡底平坦,要麼坡頂有平整的位置。
一旦我們在探底的時候發現了這樣的位置,不妨花費點功夫記錄下來,甚至手工作畫,將其畫出來。
釣魚經驗,必然是無數次失敗之後的總結、歸納,然後擯棄那些失敗的、錯誤的的經驗,將有用的經驗反覆提煉,最後形成高效、簡潔、實用的經驗,雖然不一定能廣普,但是一定會是符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