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
“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閱讀傳統的家風。一個家庭裡面,如果人人都喜歡看書,喜歡思考,那麼,善良、誠信、孝順……這些良好品質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還記得保爾•柯察金看到冬妮婭家裡書架時的心情嗎?梁曉聲說,他也有過這樣的切身感受。“小時候家裡窮,看到別人家裡的書架,那樣兩塊木板,卻架起了一個無比偉大的世界。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
給80後、90後
“當家裡的小寶寶開始環視自己的小家時,他會看到一處書閣,裡面的東西和人類的關係既古老又親切;這雙新生的眼睛還會看到父母的一種姿勢,叫做閱讀,安靜而神秘;慢慢地長大了,他會問“這裡面有什麼”,你就可以帶著他進入那一個個絢麗的世界……”
“當孩子還沒上學就有了‘朋友圈’,當孩子碰到問題只會上網搜尋答案,你會因為他跟上了時代而感到由衷欣慰嗎?還是因他們只知道網路上的碎片資訊,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關於書頁和螢幕之爭
“必須要讀紙質書籍。即便是發明了電腦、手機的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科技大咖仍然要求自己的孩子閱讀紙質書籍,而且專門去知名大學要來一份份長長的書單。因為,手機上的碎片化的知識並不能建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
網路上的文學作品是不是都不能讀呢?
雖然自己不上網,梁曉聲卻認可網路作家的存在,“他們能夠一天一兩萬字地寫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娛樂大眾,才華不可小覷。”現場,梁曉聲還“喊話”網路作家,“期待你們回到純文學圈,寫出比僅僅講故事意義更大的作品,豐富讀者的精神世界。”
“最”是中國人特別喜歡用的修辭現象
一位大二的工科男表示要以自己的問題“拋磚引玉”, “主持人介紹您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家時,你是怎麼看的?”
“老實說,這句話我恰恰沒聽到。”梁曉聲談到,六七十歲的人了,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關於這個問題,他關注的是“最”這個修辭現象,一箇中國人所特有的修辭現象。
這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在中國興起的修辭現象。中國人特別喜歡用的是“最”,比如“最著名的作家”、“最愛的人”、“最美的風景”。而在西方語言中,遇到這種情況會用一些其他的形容詞來修飾。
大學課堂,梁曉聲為不發問的同學著急
梁曉聲談起曾在一次課堂上,他讓學生提問題,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提啥是好。他接著說可以提生活問題包括戀愛問題,總之你們要提問題。還是無人應答。他說,“你你你五名同學用一個星期準備問題。但是下個星期我上課的時候,這五名同學都不來了。”
光是背誦記憶知識,“拿了這樣的證書有什麼用呢?你的感性腦區還沒有活躍起來,你的理性腦區也沒有活躍起來,而我們大學的作用是要使這兩部分腦區活躍起來。”
梁曉聲說,為了考研,大學生們都在不斷地記錄,背誦,卻缺乏思考不會提問題。只用了大腦的記憶腦區,而忽略了感性腦區和理性腦區。
關於做人的好多道理,只有透過寫作文才能達成
“只讀不行,不僅讀,還要寫,讀不是最主要的,寫才是最主要的。”梁曉聲非常看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他認為,寫作文這件事是直接開發孩子的感性腦區的方式。
就拿“毋以善小而不為”來說,學生背一百遍還是那麼幾個字,不可否認的是,從小背到大肯定會有影響。但是,梁曉聲說,另外一個方法更直接,我們把它化成一個小故事:
海灘漲潮,大量的小魚被捲到沙灘上,太陽昇起,把沙灘曬的灼熱,魚兒在蹦跳掙扎,一個孩子撿起一條小魚拋回大海又撿起一條小魚拋回大海。大人對他說,這樣做沒有意義,下一次漲潮還會如此,而小孩子說,但是對這一條小魚有意義,他把又一條小魚拋向了大海。這樣一個故事就傳達了“毋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
如果孩子可以透過類似的感受,寫作文,不僅對他自己是一次人生經驗的思考,對其他孩子的影響也勝過去背古文。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說,我已經給你買書了,好東西都在這裡了,你要去讀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