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歷史幾經波折,它的崛起姍姍來遲,可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採取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而最叫我感慨的是,1820年,德國的孩子們已經可以在教室裡面學習自然知識。他們知道了五大洲的人和事情,他們知道世界的格局。才特爾鎮位於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裡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後的鄉村。今天的才特爾小學依然是小鎮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小學博物館。當時的孩子們已經瞭解到,距離他們上萬公里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麼樣子。孩子們也可以瞭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小學實驗室裡,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裡還儲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更令人驚訝的是,1850年,德國就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制度。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早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援,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我現在理解了為什麼德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裡,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裡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這些德國大學的科學家,都把自己視作“德意志科學家”。這一概念的意義,正如著名作曲家瓦格納所說:科學家出於自我意志,獻身於科學研究工作,參與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個人利益都置之度外。這一獻身精神是德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
一個國家的崛起總能成就一位偉人,或者說一位偉人有可能成就一個國家的崛起,這個人在德國就是俾斯麥,被人們稱為“鐵血宰相”的他,利用鐵血戰爭的思想使普魯士迅速壯大,然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快統一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來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餘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閒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在德國,教育、哲學和科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成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榜樣,由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應用研究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育、科學、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的工業化程序落後於英國,但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憑藉這一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明在德國誕生。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在1871年統一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在科學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麥找到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執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由此給一些後發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裡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記者寫道:“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後,聯邦德國開始陸續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鉅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臺。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德國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透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那麼,我們國家是否是也該從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教育來看待下經濟發展呢?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後的迅速復原,都得益於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後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複合型的,一行幹不下去,其他的就幹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在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願意買兩本書看一看。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禦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反動派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後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文革”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
中國要發展,就需要我們教育的發展,人才的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