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雪鐵龍很早就涉足裝甲車輛領域,30年代初期就給法國騎兵部隊研發了P 28半履帶裝甲車,這是應法軍“輕型裝甲車”的概念而研發的半履帶車,P 28的作用是替代馬匹,成為機械化偵察兵。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端倪,當時法軍過於保守的思想還停留在單純用機器替代馬匹的階段,而不是從戰術、戰略等層面深入研究,或者說他們不重視這種發展趨勢。
P 28裝甲車並不成功,法軍僅裝備了50輛,並且把它們分散到了騎兵部隊中,沒有組成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P 103是雪鐵龍吸取了P 28的各種經驗教訓後,為騎兵部隊重新研製的一款全履帶裝甲車輛。
P 103更像是一款輕型坦克,它的底盤外形和當時的哈奇開斯輕型坦克有點相似,前部為駕駛室,中段是戰鬥室,後方為發動機艙。它的發動機和P 28使用的型號一樣,但增大了容積,因此輸出動力會略大於67馬力。
雪鐵龍在P 28身上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橡膠纖維履帶,P 103使用的是一種升級版的履帶,它用橡膠和織物帶構成多層夾心的結構,提升了履帶的可靠性,同時又保留了橡膠履帶的靜音能力。坦克有6對小直徑負重輪,採用平衡式懸掛。
同時期的其他法國坦克開始大量使用鑄造結構,這種結構在防彈等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雪鐵龍公司的P 103只在少部分裝甲結構上使用了鑄造零件,大部分是鉚接裝甲板,正面裝甲最厚處為20毫米,側面為15毫米,頂部和底部為5毫米,這種防護水平只有輕型坦克的水平。
P 103的炮塔位置偏右,起初的炮塔尺寸稍小,內裝一挺7.5毫米機槍,後來將尺寸擴大,讓炮塔內攜帶當時法軍標準的25毫米哈奇開斯反坦克炮成為可能,輔助武器為一挺7.5毫米機槍。
當時與雪鐵龍一起競爭的還有雷諾和哈奇開斯的產品,P 103在1935年4月透過測試,這似乎是一個好訊息,可軍方隨後便是沉默,這讓P 103的命運顯得捉摸不透,接下來公司內部也發生了變化,領導層決定不再被軍方牽著鼻子走,想要自主掌握武器裝備的設計思路。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P 103只停留在原型車階段,相關專案的競爭勝利者是哈奇開斯H35輕型坦克。
雪鐵龍P 103重5000千克,車長4米,寬1.6米,高1.8米,車組2人:駕駛員和車長(兼炮手、裝填手),坦克最大行駛速度30千米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