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季節轉換之時,對釣魚人來說,都是愛恨交加,之所以愛,是因為每當季節轉換,都要面對不一樣的魚情,即便是同一水域,同一釣點、同一魚種,這種新鮮感,幾乎次次都不一樣。
之所以恨,是因為每一次的季節轉換,不同的魚情需要不同的應對手法,偏偏還不能生搬硬套,彷彿魚都和聖鬥士一般,同樣的招數,用兩次之後就很不容易奏效了,所謂和魚鬥其樂無窮,愛恨交加,也莫過於此。
秋季,是一年之中,最複雜的季節,所謂初秋似夏,中秋似春,晚秋似冬,偏偏這麼複雜的情況,都是秋。
為了應對這麼複雜的魚情,就要學會靈活,可是很多釣友認為,靈活不過就是調整鉤餌在水底的位置,再或者是換一種釣法而已。
其實不然,所謂靈活,並無所謂釣法,而是深淺、死活、遊走之間的轉換,至於用什麼樣的釣法,其實並不無所謂,自己擅長哪種就用哪種。
一、深淺之間的變化
秋季的晝夜溫差,隨著時節的推移,是越發的明顯,初秋晝夜溫差最小,中秋一過,就比較明顯了,到了晚秋,晝夜溫差大的要穿不同的衣服。
相應的,水溫也會有明顯的變化,淺水區域早晚涼,午間熱,深水區域的底層水溫變化其實並不大,但是相對於淺水區,溫度是被動變化的。
所以,選擇好釣點之後,根據不同的水深,水溫是很容易做預判的,根據目標魚的體型、種類不同,即可選擇釣深或是釣淺,也可以選擇釣近還是釣遠。
二、死水和活水之間的變化
所謂死水,就是沒有流速的靜態水域,所謂的活水,就是有著迴圈的動態水域,但是,這種說法是相對而言的。
除了少部分地區,純粹因為降雨、山洪導致的水域,如季節塘、季節河、海子等,大多數的水域,都不可能是絕對的死水,或者絕對的活水。
比如,當有風、進水、排水的時候,即便水域是封閉的,下風口、進排水口處,必然也和其他位置有明顯的區別,最起碼,溶氧是有明顯的不同。
而大部分的流水水域,不管是江河還是湖庫,水流湍急還是水流緩慢,必然會因為有不同的地形,如洄灣、鏵尖、凹凸,亦或者閘口、樹樁、碼頭、堤壩等,導致水流被阻礙。
流速差異會出現流速近乎為零的死水區域,很容易在湍急的水流中,聚集起水面的漂浮垃圾,在這種位置下杆,不用打窩,漁獲就很不錯。
三、陰與陽的變化
日照會提升水溫,日照減少則會降低水溫,如果長時間背陽或者長時間被太陽照射,都會導致水溫有所不同。
這些不同,巧加利用,就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橋墩、樹蔭、閘口附近的水域,幾乎常年背陰。
水溫的變化雖然有,但是相較於季節轉換導致的溫差變化,其實並不算明顯,所以類似區域,一年四季都會聚集魚群。
常年被太陽照射的區域,因為白天水溫始終較高,所以在陰天、雨天、降雪、冬季等水溫較低的時候,選擇在此下杆,發窩的速度都會快一些。
四、遊釣與守釣之間的選擇
因為臺釣需要的裝置比較多,加上釣點的釣魚人,密度比較大,也不太允許像傳統釣盛行時那樣,提著魚竿和馬紮,走到哪裡釣到哪裡。
但是,野釣的精髓,真的不能固守,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換點如換刀,拘泥死守,沒有魚口也不奇怪。
當然了,現在釣魚的裝置,竿鉤線漂餌,箱護傘臺包,揹著到處走,也確實不太現實,如何取捨,還得自己琢磨。
五、釣法之間的變化
中國的釣魚歷史非常悠久,不同地域的水域特色不同,也衍生出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的釣法。
隨著懸墜釣法傳入,標準、細節、廣普的特色,一下子就流行開來,以至於很多釣友都以為臺釣就等同於釣魚。
其實不然,傳統釣法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實戰效果所決定的,不是所有的水域都適合臺釣,也不是所有的水域都適合傳統釣法。
但是,準備幾付傳統釣的線組,在臺釣解決不了情況時拿出來用一下,也許就能有非常不錯的回饋。
最後,就是餌料的變化了,所謂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釣魚這個事也是這樣的,甭管是蟲餌還是穀物餌,商品餌還是自制餌,乾脆都帶上。
一個一個試過來,總有一款能釣上魚,如果都用了,還是一口都沒有,估計垂釣時間也差不多結束了,老老實實的收杆回家,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了,至於下次,那就下次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