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與此同時他又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想要高效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必須具備一個深度的思維方式,對事情的通透感和做事的效率、質量不完全取決於智商,而取決於深度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具有以下三種特性,說明你的思維深度往往高於常人。
經常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深度思維》指出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人們只有在克服自我中心、建立共同認知、在對方的角度上體驗和認知問題,才能靈活地切換思考視角,最終讓溝通更加有效、尋求幫助時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換位思考時需要以別人的內心所想為出發點展開具體的思考和行動,這才是深度思維的功效。
《深度思維》也提出具體的案例來證明不具有換位思考的深度思維真的很容易好心變成驢肝肺和自以為是。
當你發現朋友的男朋友或者朋友的丈夫出軌從而直接告訴朋友時,接受不了這件事的朋友很有可能會怪你為什麼要撕破她對愛情的所有幻想、並且告訴她這個殘酷的事實。
好心提醒卻換來朋友的一堆怨氣,你可能覺得自己好心沒好報。
實際上,人在極端情緒的支配下很難具有正常人的思維邏輯,你所設想的理性回應在朋友悲傷生氣的狀態下是沒有辦法得到實現的。
“不懂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預判斷別人的反應,好心很容易被當成驢肝肺。”
很多商業談判、產品設計、文案策劃都需要從客戶層面換位思考,多一種視角其實就多了一種思維方式,靈活切換思維視角很有可能在細節為你帶來成功。
覆盤過往
德國心理學家愛賓浩斯(Ebbinghaus)根據人類大腦的遺忘規律,研究出了愛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人們的記憶包含四個過程:
- 識記(Memorize)
- 保持(keep)
- 再認(Recognition)
- 回憶(memory)
人們的記憶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複習,就會在一天之後遺忘掉一大半的內容。多數人只在意當時記憶的效果,而會深度思維的人則同樣注重保持和再認的重要性。
養成覆盤複習的習慣才能提高記憶的效率。當然對思想深度高於常人的人而言,他們的複習絕對不是簡單機械地重複。
不是說人們把某一件事情重複到足夠多時就可以完成記憶,雖然有的時候確實有效,但是卻是費力、被動又低效率的方式。
深度思考的人一般都有幾種共性,正如《如何學習》中指出的幾個關鍵點。
第一,嘗試去理解資訊內容;第二,將那些難以記憶的資訊與你熟悉的東西聯絡起來,將這些具體的特徵作為你的記憶點;第三,多調動一些你的肢體感官搭配著一起記憶,比如說,聽覺、視覺、肌體運動知覺等等。
懂得取捨
懂得取捨的人往往都能摒棄掉無用的資訊從而抓住核心問題所在,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輕易透過一些自媒體平臺主動或被動獲得海量的知識資訊,只是這些資訊過於龐大,看似簡便實則會讓你頭暈目眩,甚至覺得自己沒學到什麼東西。
懂得取捨的人很擅長在一大堆無用資訊、垃圾資訊或者低價只資訊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部分,正如蕭亮《深度思考》一書中所說,人們需要放棄魚和熊掌同時兼得的奢望,這其實是一種勇氣。
“只有捨棄了垃圾資訊和無用資訊,只攝取有價值並對自己有用的資訊,才能掌控自己的思維。”
該書還提出了可以用“知識四象限”理論來幫助自己在海量的資訊中學會有效取捨,從而養成深度思維方式,明白什麼是有用的和無用的。
知識資訊可以分為四部分:有價值但對自己沒用;有價值對自己有用;沒有價值也對自己沒用;沒有價值但對自己有用。
人們應該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有價值又有用的資訊上,因為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起決定性作用。
那些有價值的沒用的資訊我們可以先放到一邊,比如說音樂繪畫如果與你的工作無關,你可以暫時忽略它們,有需要時再去主動尋找它們也不遲。
遮蔽掉無用的資訊,比如說一些無聊的八卦,它們除了消遣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至於類似於一些地鐵線路、周邊環境等無價值但有用的資訊,你無需刻意投入精力,但是適當記錄下來可以以備不時之需。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