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專欄第333篇文章。
1月份新增貸款3.98萬億,開年這把火看樣子必須拱起來的架勢。
不過話說兩頭,今年4萬億大方向,執行的非常乾脆,財政部催著地方上報新專案,開年發行專項債1.4萬億多,預計下一個階段地方債預算2.2萬億以上,估計3月份就得做出來。
然後大方向瞄準的新基建,包括各種高科技、5G、特高壓輸電和工業網際網路等等,顯然是今年舞臺上的主角。新基建唱主角有三個好處:一、比房地產的選擇更具正確,房主不炒壓在那裡;二、基礎建設投資主要靠地方發債,雖然地方隱性債務是個棘手的事情,但比房企的負債風險要好一些,畢竟信用度不同;三、目前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消費一直拉不動,疲軟的問題天下皆知,而且沒法強制用政策去推動,只能鼓勵,相較而言基建的執行效率要高得多。
我們需要明確的預期
之前有個段子,說什麼調整都利好醬香型科技,因為只要生意好做了就得喝酒慶祝;後來又有個段子,一切賽道都是碳中和,新能源,怎麼做都利好寧德時代。當然最歷久彌新的段子是一切不好都怪房地產。
雖然都是段子,但反映出的是我們的市場對產業缺乏想象力,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紅利的受益者很難去清晰的歸因,我們說不清楚什麼是我們普通人可以跟著多賺錢,享受福利的堅實依靠。所以如今我們看經濟下行週期大家對各種措施的態度,只是一個視窗,來看我們所處的大時代哪些特徵是從廟堂貴胄到咱們普通人都要迎面碰上的。大家迫切的需要一些積極的東西,起碼是一些確定性的東西來穩定心態,如同久旱的大地需要河流的灌溉。
全拜萬科這個著名的“焦慮製造者”之口,房地產如今是黑鐵時代了,是風險迷霧中捉摸不透的,迷霧中的房企和政策,不好下定論。萬科算是業內罕有的唱衰派,乍一看很奇怪,想一想又自然,曾經是老大而且是好學生,對萬科最有利的市場並不是突飛猛進,那時候八仙過海萬科沒有那麼多的妖刀,但是有門檻、對手裹足不前的時候萬科的優勢就來了。
所以房地產總體形勢不好的時候利好萬科也許不全是段子。不過之所以有人能製造焦慮,說明大環境的確給人壓力,首先就是就業和收入的問題。如今抗擊疫情已經又2兩年多了,大家都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
回來說拉動經濟這事,1月份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之間的剪刀差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反覆提及,這裡就不展開了,老百姓在當下無比愛存錢,真正的理由恰是沒錢,今年1月份居民新增存款就有5.41萬億,而2021年1月份居民新增存款是隻有1.48萬億,說到這裡也會疑惑大家到底有錢沒錢。說到這裡還得扯一句,只要大家生娃就存不下錢,只要大家拼命存錢那麼各種慾望就在降低,包括生育後代,日本的例子在那裡擺著,目前顯然養老得靠存錢是很多人的內心寫照。
資產泡沫增長的時候賬面財富增加,同時過去這些年經濟增速好的時候大家收入增長也的確還不錯,於是消費力、什麼消費升級、消費降級的話題其實都是在買買買。然後真正大家風聲鶴唳的時候就是過去一年的收縮,尤其是房地產相關信貸被卡死,而其他經濟動能乏力的時候,中小微企業又借不到錢、結不了賬。於是裁員降薪是不斷波及各個行業。大家被迫“主動靈活就業”的人有2億。
既然讓百姓花錢和讓青年人生孩子一樣困難,那麼還是行政命令來開路,搞新基建,基建是未來的基礎,而且新基建指向高科技產業基礎設施,意味著以後就有了快車道,只要未來找到了更快的車,這條道就不白建設。
然後其他老的基建道路橋樑之類的肯定也會有,房地產嘛,也會有。這輪放水也提到了房地產融資要回歸“正常”,顯然過去一年多真的是不正常。從三條紅線到房地產相關信貸集中度管理,跟幹掉教培一樣的氣勢,去年下半年就是個“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勢。直到2021年底,氣氛才有所緩和,央行有分量的人物發聲說信貸卡的太緊是銀行金融機構執行過程中的偏差,過於嚴格導致企業資金鍊承壓。
我們當然理解,自古以來只有房產商和銀行這些機構是有錯的,要麼執行不到位,要麼領會理解不對,要麼矯枉過正,現在咱高屋建瓴的決策往回收一收,給了些彈性。所以今年房地產日子會好過一點,不至於一口氣都上不來。
但不幸的是已經趴下的,很難再救,這次還是難免大浪淘沙。接下來房企只會有兩種:在保交樓的,以及在等著收併購對手的。簡而言之,一種沒錢但是必須把活幹完,一種是會借到錢,然後幫著沒錢的把樓改完,然後做大。行業的殘酷序幕在此時才拉開,不過也給了大家機會,不至於像去年下半年那種艱難。
其他行業是淘汰落後產能、汙染產能,房地產是淘汰負債產能,也就是不全靠借錢擴大效益了。2021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2.69萬億元,其中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52.17萬億元。房地產過去一年休克療法,幹掉一部分,剩下的還是要當夜壺。今年融資會寬鬆一些,把之前的債務危機給度過去,同時正常開工建設去化,把壓著的預售監管資金釋放一部分,也許房企拼命打骨折促銷的情況會有所改變。
如同萬科鬱亮的年初發言,感覺那一刻他哈姆雷特附身,講出了房地產“要麼活、要麼死”;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