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出現過很多名垂青史的偉人,他們中間有人引領革命,有人捨生取義,也有人締造盛世,不論是否看到了最後的勝利,先輩們所書寫的都是中國脊樑裡的頑強不屈,描摹的都是氣壯山河的中國故事。光陰雖然留不住時代前進的車輪,但留下的車轍印卻歷久彌新。
說到引領革命,就一定要提起一個人,他就是締造了新中國的偉人。偉人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聰慧,機敏勇敢。少年時曾外出求學,透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接觸和探究,漸漸與有識之士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經歷萬般艱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溫情領袖
新中國建立初期,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以偉人為首的上層領導人夜以繼日的為新中國謀發展,殫精竭慮的為人民謀福祉。最讓人難以忘卻的是偉人身上的那一抹溫情,自從革命勝利後偉人始終想要回到韶山老家看望鄉親們,卻因事務繁忙一直未能成行。
終於在1959年6月武漢考察完畢後,偉人略有閒暇,在相關同志的陪同下得以回到闊別多年的韶山。偉人幾乎按捺不住心裡的激動,和他同樣高興的還有老家的親人們,偉人的到來同樣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場面十分熱鬧。
乘坐汽車剛到韶山招待所,偉人就把公社書記毛繼生請到面前,同他握手,毛繼生1956年時曾到北戴河看望偉人,因此這次見到偉人他十分高興,並不覺得生疏。談話間還詢問偉人的身體狀況,對偉人的無我付出表示深切感謝。偉人還笑稱他為“叔公”。
隨後偉人叫工作人員請來了他的堂兄毛宇居,偉人在故鄉時與他關係最為密切,因為毛宇居不僅是偉人的堂兄,還是他的私塾老師。毛宇居的學識在當地很有名氣,鄉親們有說文斷字的事都去找他,因此偉人對毛宇居很是敬重,每次有機會到韶山都拜訪他。
偉人問候完毛宇居之後,向工作人員說道:“我這次回來,一定要請大夥吃一頓便飯。要請對革命有貢獻的、烈士遺屬、辛勤勞動的工人都來,一起熱鬧一下。瞭解一下大家的生活狀況,說一說這些的變化。工作人員放心安排就好,費用從我的稿費裡出。”
而在場的人聽後都很高興能和偉人一起吃一頓飯,工作人員也很快按照偉人的要求安排所需,並分頭請人。大家來到現場以後偉人很熱情地與他們彼此握手,互相問候,鄉親們很感謝偉人為新中國所做的一切。偉人溫暖地說:“只要你們生活得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宴席進行到一半兒,鄉親們都在開心地吃著飯,突然偉人問道:“我乾孃為何沒來?”大家頓時疑惑道:“乾孃?偉人還有乾孃嗎?我們怎麼不知道?”韶山的老人都在回憶偉人拜過哪個婦人做乾孃,可是如何回憶都記不起偉人還曾有過一位乾孃。
正當大家百般不解時,偉人笑著說:“大家繼續吃吧,我乾孃她是不能來的。”大家聽畢終於鬆了一口氣,恍然大悟地想起了偉人確實認了一位“石乾孃”。既然是石頭,當然不能到宴席的現場了。原來關於偉人和他的“石乾孃”之間還有一段趣聞軼事。
二、難忘孃親文七妹
事情還要從偉人的母親說起,其本名喚作文素勤,因在家排行第七,也被稱為文七妹,1885年18歲的文七妹與偉人的父親毛貽昌結為夫妻。文七妹為人溫和友善,吃苦耐勞,深受當地人的讚賞,可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人為人高尚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傳宗接代。
婚後文七妹不負眾望,接連為毛家生下了兩位男嬰,毛家族老都十分高興,誇獎文七妹。就這樣幾年的時間過去了,令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兄弟二人竟相繼夭折。文七妹也因愛子離世而一蹶不振,整天以淚洗面,大家看在眼裡痛心不已,但卻都愛莫能助。
三、偉人降生
也許是上蒼憐惜文七妹的愛子之心,兄弟倆患病夭折後不久,文七妹再度有孕,她在欣喜之餘更添謹慎。此次因文七妹的小心愛護讓偉人順利降生。文七妹也留下了幸福的淚水,毛家族老也為這意外之喜而高興不已,可是隨即文七妹的心裡便升起一絲擔憂。
原來文七妹是擔心千辛萬苦生下的幼子再出意外,所以身體恢復後她立刻去求助有經驗的老年人,有沒有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的辦法。剛巧,當地流傳著一個說法:嬰兒長到幾個月大的時候拿上祭祀之物,帶他認石觀音為乾孃,即可保證嬰兒健康茁壯地成長。
偉人八個月大時,文七妹抱著他,帶著相關用品,來到一塊奇石面前,虔誠地拜了下去,就這樣偉人從此擁有了一位“石乾孃”。他的乳名石三伢子也因此而來。甚至偉人離家求學之前,所有人都知道他的乳名,卻不知道他的大名。可見,這位“石乾孃”的影響十分深遠。
回到韶山的第二天,天還沒亮,偉人就瞞著所有工作人員趁著夜色,翻過好幾座山坡,來到了父母的墓前,駐足良久。此時後面的工作人員也都跟了上來,有一位同志遞給他松枝,偉人滿懷感情地放到二老的墓前,連連鞠躬,嘴裡說著:父母之恩不能忘。
為何韶山會流傳著認“石乾孃”能保平安呢?因為中國古代就有信奉石頭可以辟邪的傳統。在石器時代,人們用石頭取食,驅趕野獸,看護領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石頭除了取食之外,也被應用在部落的戰爭中,逐漸被人們視為保平安的象徵,備受推崇。
四、總結
偉人一生戎馬,心懷人民,帶領中國走出了受奴役的境況,開闢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新紀元。在萬世功業之外,偉人也有一顆如常人般溫暖的心,他也牽掛故鄉的父老。向深處想想,也許在那頓熱鬧團圓的宴席上,他提起“石乾孃”時,也想起了那位為他祈願歲歲平安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