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和平
晚年熊希齡
民國總理熊希齡,是從芷江走出去的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慈善家、傑出的愛國者和極具社會影響力的人物。熊希齡一生有著凜然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不顧60多歲高齡,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餘雖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虜,一息尚存,誓當奮鬥!”
不遺餘力 籲請抗日
1931年“九一八”後,日本關東軍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北平和整個華北亦處十分危險境地。熊希齡十分憤慨與焦慮,經常寢食難安,特別是這時又痛失相濡以沫近36年朱其慧夫人,更是陷於巨大哀傷之中,加上全國十多省遭受夏季大災,外侮內患齊襲心頭,整個人幾乎全部垮了。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強迫自己振作起來,不遺餘力的籲請抗日,奮力支援抗戰。他強撐著羸弱的身軀,全國四處地跑,聯絡起馬良、黃炎培等40餘位著名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邀集旅滬湘籍人士成立“湖南國難救濟會”,並領銜與馬良等60餘名流致電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籲請抗日,共赴國難,收復失地,指責其對日妥協退讓和不抵抗政策,“大開門戶,迎盜入室,延頸待戮,一無抵禦。”
“長城抗戰”打響後,他鑑於國內不團結和內耗的情況,呼籲當局及國內各方一致對外、全力抗戰。山海關失守,他與朱慶瀾聯名致電當局,“敵人敢於侵犯,皆因我國不一致”,呼籲“俯念國危事迫”,“一致禦侮”。日軍攻熱河,他又到上海求援,急呼“熱河形勢險要,四周多山,居高臨下,其重要實較平津為尤要。現在作戰各地,除開魯為平地外,其餘凌源、北慄、朝陽寺等,均崇山峻嶺,易守難攻。……至華北下級官兵,士氣甚盛……熱河與平東之戰,關係我國存亡,希全國群起援助,充分接濟食糧軍需,尤望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親自北上督師,庶勝利之券可操之於我。”
熱河失陷後,他返回上海與各團體討論並集體告知記者:“僉以日本佔據熱河以後,尚須進窺察哈爾,應請政府迅調重兵,扼守多倫、張家口等險要。經各團體議決,推鄙人返平時將議決案面呈蔣委員長。”
親赴前線 搶救傷員
1931年“九一八”後,他不但不遺餘力的呼請抗日,還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反抗日軍的侵略,親自組織兩支紅卍字會救護隊前往長城抗日前線救護傷兵。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他親臨前線救護傷員。特別是1933年3月26日,當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口時,熊希齡將生死置之度外,率20多救護隊親赴前線,到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灤縣等地救護及掩埋。面對背駝腰勾的年邁父親,日夜奔跑在抗戰前線,吃乾糧、喝涼水、睡帳篷,作為家人特別是女兒的熊芷,非常擔心和掛念老父的身體和安全,催促父親火速下戰場,回家好好調養和休息。
1932年,熊希齡赴長城前線宋哲元軍宣講抗日
而熊希齡從戰場上給女兒寫信:“餘於廿六日率紅卍字救護隊赴遵化”,“廿七日至羅文峪,廿八日至喜峰口等處視察,刻因戰事少息,從事於掩埋工作及調查難民。”並告訴自己在這裡很好,不必過於擔心念及。反而,要女兒為前線準備戰時醫院並速帶前線來。
“冷口戰烈,天津可速預備後方醫院為要。”籌完臨時傷兵醫院後,熊芷亦於4月上旬趕至遵化戰場,一邊照顧年邁多病的父親,一邊拚命救護傷兵。
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人們可以看到,熊希齡臂佩紅卍字袖章,朔風吹起白髯,在傷兵難民中跑來跑去。還利用戰鬥間隙慰問鼓勵官兵,他打一張桌子,站到上面,在凜冽寒風中,似一座高聳山峰,揮舞著手、情緒激揚地向抗日將士喊話,讚揚他們英勇殺敵、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
他對孤守血戰灤河西的十七軍湘籍師長黃傑及官兵的英勇頑強讚道:“石匣天門,潮河岸,峻崖高瀑。觀壁上,雷霆舞擊,鷹鷦飛逐。馬革裹屍芹菜嶺,刀鋒衝血南香谷。幸三湘子弟擻精神,光民族。期必進,誰能縮;期必死,誰能辱。看老罷當道,指揮牙纛。玉壁摧樓驚大敵,澠池奮翼支殘局。聽謳歌,吾楚有英雄,心誠服。”此番率隊赴前線,熊希齡這一待,前後3個月,共救傷兵1萬餘人。
募捐籌款 撫卹將士
九一八事變不久,熊希齡提出建議:“凡殉難將士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無力贍養者,均為設法照料。其無父母之子女,則盡收入各慈幼院及其孤兒院為之教養,以慰忠魂而勵將士。”
他並帶領紅卍字會直接在瀋陽設粥廠,每日就食者達1500餘人。還在京津一帶設難民、學生、婦孺收容所,收容從東北流亡入關的難民。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中國軍隊傷亡較大,熊希齡焦急萬分。他不但親自奔臨前線救護傷員,還為抗日陣亡將士遺族進行撫卹。在2月11日致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電中,稱頌將士們“為國家保領土,為民族爭人格,奮勇殺敵,捐軀赴死,極深感佩”。
還說:“希齡……擬集社會資力,共商撫卹遺族辦法。”望轉告將士,務必“力撼強敵,保衛疆土,其所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之撫卹,均為國人後死者之責,決可使其放心瞑目”。要求將“所有陣亡將士姓籍住址,請飭軍書造存表冊,隨時見示”。
他不但在前期救治難民177000人,收容婦孺2300餘口,掩埋屍體7000餘具。在後面兩個月戰事裡,醫治傷員6000餘人,收容難民2000餘人,安置從戰區救入到安全地帶的難民200000餘人。隨後,還在上海組織“衛國陣亡將士遺族撫卹會”,著手撫卹等善後事宜。他還從上海回到北平,迅速組織“平津國難會議”,籌募捐款賑濟上海閘北難民。
動員親朋 投身抗戰
面對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和抗戰用人的關鍵時刻,熊希齡首先動員家人積極參加抗戰。他透過寫信和打電報,給遠在千里之外芷江的家人們,講述東北淪陷和華北告急的時局,告訴北方抗戰前線的戰事,並要求家人多關注國事、盡其所能支援和參加抗戰。
特別是對女兒女婿期望更高,要求他們身體力行投身抗戰。針對中國空軍力量薄弱的現狀,1932年2月,熊希齡把曾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專習航空工業技術的女婿朱霖,推薦到上海空軍航空隊修理飛機、作技術指導。朱霖最後擔任了航空署南昌第二飛機制造廠廠長,在抗戰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933年,熊希齡與女兒熊芷赴長城石匣抗日前線救治傷員
當熊希齡送朱霖赴滬時,作《滿江紅·送霖兒赴滬籌航空事業》:“廿載相依,今垂老、又逢時難。同感覺、國危累卵,苟延殘喘。海上主權喪失盡,空中領域無人管。任鷹鵲到處肆猖狂,悲塗炭。軍壘失,吳淞陷。民屋燼,江灣深恨。此仇須報,勿家為念。努力製成千萬翼,乘虛飛過橫濱岸。把蝦夷殲盡奮天威,完心願。”抒發憂國情懷,寄寓親人厚望。
熊希齡還動員香山慈幼師生參加抗戰。1932年2月12日,釋出《香山慈幼院通告》:“國難臨頭,已及眉睫。滬上國軍捐軀赴敵,敵方壓迫,增援不已。是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亦即吾全國人民救國總動員之日也……吾人須知不走死路,決無生路。必有少數人之能死,然後乃有多數人之能生。國若能救,雖死亦榮;國不能救,雖生亦辱;榮辱之機有如反掌。雖然徒以效死望人,而己身不為之先,是懦夫也。”
並對全家及全院安排,“本院平日既以愛國主義教育諸生,值此危時,豈能坐視?故於全國人民救國總動員之前,先為本院師生救國之總動員;於本院師生救國之總動員之前,先為餘一家救國總動員……”最後,香山慈幼院許多學子先後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成為抗日的勇士。
自掘深壙 誓死抗日
為了收復新疆,左宗棠抬著棺材進新疆。為表達“誓身許國,遑計死生”的抗戰決心,熊希齡仿學左公,在自家墓園挖個深壙,並說如自己在抗戰中倒下的話,就要人們將他埋在這裡。
他還自擬墓誌銘:“色身非淨,法相非真;四大和合,亦非我身;何物為我,我實不存;我既無我,朽骨何靈?凡相虛妄,焉用佳城;世間兒女,此理莫明;仍其愚孝,謂乃安心。餘縱遺囑,死難執行;未能免俗,聊後云云。當今國難,巢覆榱崩;若不捨己,何以救群?誓身許國,遑計死生;或裹馬革,即瘞此塋;隨隊而化,了此塵因。我不我執,輪迴不輪。”堅定地宣誓為國獻身、效死當先的頑強決心。最終,熊希齡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又發生“八一三”淞滬會戰,熊希齡在上海設了8個難民收容所、4個臨時傷兵醫院,兩個多月,醫治傷兵6000多人,收容和安全轉移難民22萬多人。滬寧陷落後,他精神異常痛苦。因長江斷航,他和夫人毛文轉道香港再到長沙,欲將香山慈幼院南遷長沙。
12月25日,在到香港的第八天,因受國土淪亡刺激太深,兼以勞累,不幸突發腦溢血,永遠倒在抗戰救亡的路上,只是當時未能葬於他自己深掘的壙裡,終年69歲。
轉自:湖南省地方誌編篡院《韓公亭》2021年9月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