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性,生活在現代是幸福的,在當今的社會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許多工作中,表現得甚至比男性來得更為出色,這是屬於時代和科技帶來的福利,更是全體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創造的成果。
但是在封建迷信的舊社會,女性想要自我救贖的機會卻遠比現在少得多,家族的不理解和制度的歧視導致大多數女性只能在家生兒育女,沒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縱使這麼多苛刻的條件,在那個時期依舊湧現出了一批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她們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著,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吳貽芳作為我國著名的女教育家,是我國第一屆女大學生,更是我國第一位女博士校長,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大會上,更是成為《聯合國憲章》上第一位簽名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自信和奮鬥的力量,雖說生活給我重擊,我卻會努力奮起反抗命運的不公,在她是身上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吳貽芳江蘇泰興人,生於1893年,父親吳守訓作為當時武昌的候補知縣,雖未實際掌握政權,但是能享受朝廷給予的俸祿,生活條件說不上錦衣玉食,但是絕對是衣食無憂了,因此對比普通百姓,能接受到教育的機會自然也會更高,要知道此時還是清王朝末年,女性的地位決定了能接受到教育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
作為新思潮運動最大的受益者女性,雖然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如何學習,跟誰學習依舊是問題的關鍵,所幸吳殆芳有一個思想開明的姨夫,也正是在他的支援下,她才能作為一個女孩子卻能有機會接觸學習和知識,更能進入學府中系統學習。
書中自有黃金屋,正因為吳殆芳自幼便接受到了良好的素質教育,因此她的品格和意志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也是這段不平等的學習經歷,讓她下定決心改變女性受教育的權利,為將來從事中國教育事業打下深厚的基礎。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幸福的人生總是會被一些意外打斷,1909年,晚清政府步入膏肓之境,作為各地的官員貪汙腐敗極其嚴重,人民更是苦不堪言,吳殆芳的父親作為候補知縣,為人正直深受群眾的愛戴,很多有多推崇他來當知縣,正因如此,被當時的現任知縣所記恨,在他的謀劃和汙衊下,為了自證清白,吳殆芳的父親選擇跳江自殺,這一下子讓她的生活發生了改變,由於受不了父親的離去,家中的母親還有哥哥姐姐三人相繼在一個月內因悲傷過度而離開人世,本來美滿的家庭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支離破碎,只留下吳殆芳和妹妹相依為命。
家庭的變故讓這兩個少女措手不及,根本無法適應,好在姨夫開導,並且擔心二人想不開,就把她接入家中照料,在他們的耐心開導和照顧下,才慢慢走出陰影,後來跟隨姨夫一家搬到了北京生活,由於自身學識不錯,受過良好的教育,英語方面更是有著極高的天賦,因此被姨夫推薦到了學校,擔任英文教員,自身的經歷讓她更為專心地投入教學,並且堅持自我提高,在當時還在同事的推薦下,前往金陵女子大學深造。
時局動盪,多災多難的中國面臨著各國的侵略,為了支援五四愛國運動,吳殆芳所在的金陵女子大學也加入了愛國運動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中國的女性們終於在革命舞臺上登場了。也是從此刻開始,吳殆芳開始了為中國女性發生的重責, 因為她優秀的外語能力,也得到了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在外國的生活中,有遇到外國勢力惡意汙衊中國時,她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用強有力的事實和證據反駁,因此她受到了更多愛國人士的善意和支援。
學成歸來的吳殆芳回到祖國,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她投身於中國的教育行業,特別是對於女子教育的貢獻更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金陵女子學校擔任校長時,她將自己的經歷結合實際,針對於女性的自信和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做出了調整,使得後來的解放事業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革命女青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對於吳殆芳的貢獻和能力都是極為認可的,多次邀請她去參加政協協商會議,並且認真聽取了她對於教育事業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並且安排她擔任江蘇省教育廳長的職務。
在其任職期間,對於江蘇地區的教育事業和全國的人才輸送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培養了一批批的優秀學子,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在六十三歲的那一年,被任命為江蘇省的副省長。
雖然吳殆芳的一生並沒有嫁給別人,但是她把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幫助了許多人走出了苦難,她的生活雖然平淡,但是卻有著難以言喻的力量,激勵著後人,一步步頑強拼搏,縱使命運打擊再大,我自毅然傲立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