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一家果業企業工作八年,管理過四千多畝的果業基地,去年終於洗腳上岸了,這八年中,我曾經信心滿滿,曾經滿懷希望,可現實卻給我澆了一盆冷水,澆得我透心涼,這其中,我個人應承擔主要責任,但對客觀現實把握不準也是不容忽視的,今天,我把這些年踩過的五個大坑分享出來,目的是提醒正在果業行業奮鬥的朋友們,見到這些坑,千萬別踩上,因為,這些坑裡都裝著我的辛酸淚。
第一坑:柚樹套種中藥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記得九年前,建果園之初,因為政府鼓勵種植藥材,每畝地有500元的補貼,而且後續還有設施配套支援。當時,算了一下帳,如果果樹中套上藥材也就可以拿補貼了,1500畝地可以拿到75萬的補貼。於是,滿心歡喜,就將原本應栽33株柚子樹的密度縮減了一半,套種上藥材,頭兩年還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三年後就讓我吃盡了苦頭。
原來,藥材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地下部分根系迅速攻城掠地,根系侵入到柚子樹樹下,與柚樹爭搶水肥。更可恨的是,地上部分也不閒著,夏季時,樹高近三米,遮擋柚樹陽光,讓柚樹很受傷。於是,第五年時,正好藥材也銷售不暢,我們終於忍無可忍,把套種的藥材全部挖掉。結果,每畝光機械和人工就花掉600元,本來柚子三年掛果,最終第六年柚子恢復元氣才掛果,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坑:品種把關不嚴格,果品雜亂進退兩難
當時,柚樹品種有三種,即沙田柚、桃溪柚、金沙柚,而且金沙柚又有六個品類,品質相差很大,當時,我們圖方便,對政府免費提供的品種把關不嚴,因為小樹時外觀確實很難區分,於是,匆匆忙忙拿苗,匆匆忙忙種下,結果,三年以後,果子成熟期有先有後,酸甜度不一,外觀也差別很大,很明顯,這是品種搞亂了。
怎麼辦?作為果業企業,品牌才有出路,而品牌必須以品質做保障,品質如果沒有標準化的質量保證肯定難以支撐,這時,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後,一狠心,一一鑑別,一一吊牌,對劣質品種全部高接換種,2016~2017年,那二年,看著兩萬多株柚子樹被高接換種,我陷入了痛苦的自責之中。
第三坑:設施配套不完善,本想省錢反而浪費
果業企業,四年零收入是一種怎樣的體會?你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當初想象中預計三年開始有收入,結果事與願違,所以,在基礎設施尤其是水肥設施投入計劃不足,雖然靠政府給予了部分滴灌專案支援,但用了不到兩年,堵的堵,斷的斷,第三年就無法使用了,於是,從第四年開始,才來佈局水肥一體化設施。
這其中,夏季乾旱時,用過灑水車,臨時拉線從旁邊水塘抽水,2019年嚴重乾旱,水塘的水也幹了,只能天天夜裡祈禱,祈求上蒼降雨了,看到滿山柚樹卷葉,心在滴血啊!
還有,當初因為資金受限,本來建園初就應種上“馬甲子”圍園,結果,當滿山掛果時,周圍偷盜現象發生時,被逼無奈,只好又裝監控,又用刺網圍園,想省錢結果卻多花了冤枉錢。
第四坑:激勵措施口號化,員工積極性難發揮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當初“文革”時吃大鍋飯,為什麼那麼多人吃不飽飯?可是,1978年後,當小平同志推行“包產到戶”後,全國人民馬上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都有了勞動積極性。
果園的管理也是如此,開始時,我們也制定了很多激勵政策,但因為沒有具體執行辦法,所以,持續了三四年的大鍋飯現象,從2018年開始,因為全部都掛了果,我們採取了“按果樹數量(規格)定經費”、“按果品產量(質量)定獎金”這兩招,立馬見效了,各果園園長開始暗自較勁,“磨洋工”現象大為緩解。
第五坑:技術標準難落地,再好的技術也是空
說實話,我當時對技術還是很重視的,專門請了一位兼職專家(有實踐經驗)作為公司技術顧問,年薪15萬,每月工作8天即可,可是,後來我發現,很多技術措施都很難落地,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管理人員理解有偏差,或者我行我素不按標準執行,比如公司有兩個老同志就經常自行其事,按自己的經驗辦事,使上面的措施無法到位。
二是民工不到位,比如每年割稻穀時,正好也是果園忙碌時,這時,民工才不管你,回家才是硬道理,讓你無法處理,另外,比如10~11月,果園裡要開溝下肥,又要修剪和噴葉面肥(磷酸二氫鉀),還要採果清園,這一些事都要做,可是,因為果園民工都來自周圍村民,短期無法保證充足的民工,所以,實際情況往往是秋季的工作拖到冬季,冬季工作拖到春季,這一“拖”字,讓你敢怒不敢言。
當下,國家推行“鄉村振興”戰略,農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未來,農村一定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果業高階產品嚴重不足,這是留給我們的機遇。如果我們能正視以上問題,在管理模式上創新,在技術上抓實,我想果業產業還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