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衝上熱搜。江蘇鹽城農民陳大爺1個人種植管理1500畝稻田,而且還僅僅依靠一部手機。對於耕作歷史有幾千年的傳統農業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然而,在江蘇鹽城,這的的確確是現實。
這位陳大爺用一部手機管理1400多畝稻田究竟靠什麼呢?就是“AI技術”。所謂“AI技術”,就是“數字化農業”,就是利用高畫質攝像頭觀察稻田以及感測器反饋農田裡土壤等指標,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灌溉、除草、修補田埂等工作。
原來,這1400多畝稻田之前是鹽城市鹽南高新區的一片復墾地,後被當地一個農業科技公司“珠溪一米公司”承包,他們花費數月時間將這一片復墾地打造成“高標準農田”,然後又承包給當地種了35年地有豐富種植經驗的陳大爺種植水稻。
儘管陳大爺種了35年水稻,但那都是傳統的種植方式,現在突然要他1個人用“數字化農業”管理1400多畝水稻,他認為這“數字農業”太過高深,不敢接受。但珠溪一米公司的技術員對陳大爺說,一點都不難學,只要會玩智慧手機就行。
結果,技術員僅僅用了30多分鐘時間就教會了陳大爺如何用手機管理這1400多畝水稻。原來,公司在這片稻田裡安裝了“阿里雲智慧AIoT一體杆”,這個裝置實際上就是監控器,可監測農田裡的溫度、風向、土壤墒情、稻田長勢、病蟲害等各類指標,並實時反饋到智慧平臺。技術人員根據各種指標情況及演算法分析,制定每日生產計劃,然後透過釘釘推送給陳大爺。
技術員教陳大爺在手機上下載了“釘釘”APP,每天的生產計劃就透過“釘釘”推送給陳大爺,陳大爺根據生產計劃進行灌溉、除草、修補田埂等工作。每天工作結束,陳大爺再透過“釘釘”向公司技術員傳送生產日誌。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怪該、除草、耕地、播種、噴灑農藥等,這麼多具體農活,陳大爺一個人怎麼幹得了?
其實,陳大爺只是管理人員,其它具體工作除了少數需要人工外,大多數不需要人工。因為這1400多畝稻田屬於“高標準農田”,本身具有高度的機械化水平。
比如灌溉,原來1400多畝農田至少需要5個人防水灌溉,現在數字化管理不需要一個人,只需要機器進行智慧化灌溉,而且,透過智慧化精確計算,怪該效率是原來的3倍。
再比如噴灑農藥,傳統的方式是人工背上噴霧器在農田裡進行噴灑,噴灑1400多畝農田需要的人恐怕最少也得數百個人吧,但現在只要設定好路線,利用無人機噴灑,既省時省力,還絕對安全。其它耕地、播種、收割、運輸等就更不用說了。而這些,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
過去,這裡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回家鄉務農,就是因為傳統農業太苦太累,成本高,收益低,一個人最多隻能耕種10幾畝地。而現在的數字化農業,陳大爺一個人就能管理1400多畝農田,比在外打工強多了。陳大爺說,以前管理不了這麼多土地,有了數字化農業,他的願望就是讓兒子回來和他一起管理2000多畝地。
中國未來的農業一定是“數字化農業”,最近國務院同意出臺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糧食產能;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1萬億斤糧食產能,並改造提升1.05億畝現有的高標準農田;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糧食產能,並改造提升2.8億畝現有高標準農田。這其實就是為我國實現數字化農業奠定基礎。
總之,未來,中國不僅是世界農業大國,也一定是世界農業強國,中國人的飯碗一定會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