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都是在學習中模仿,在模仿中學習,在剛剛建國後的幾年,為了實現人才的快速培養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快速進入崗位,中國的高等教育第一次學習了國外的理念和模式,在大環境下,我們的第一任老師蘇聯就開始了國內教育的現代化建設,而蘇聯模式幾乎奠定了中國工程技術人才的基礎,對當時的工業需求起到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帶來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以至於中國自從民國以後,出現的大師越來越少,直到後來逐漸放棄這一模式,改用歐美!
第一任老師——蘇聯模式
由於大環境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只有一位老師可以選擇,那就是蘇聯,可以說當時是全盤引進蘇聯大學的教育模式,講究三個字“專業化”。蘇聯認為專業學精學透,培養某一領域的高階或者頂尖人才。典型的四個特點: 單科性大學與文理綜合大學構成的大學體制; ( 2) “大學—系—專業”(到現在也是); ( 3) 以專業為中心,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制度; ( 4) 以培養專門人才為基本目標的課程體系。
而一直到現在,雖然國家已經在改革這方面,逐漸減少了蘇聯模式的殘留,但是依舊改不了原來的體系,畢竟已經過了幾十年,如果全部推到重來只能是耽誤教育,所以是邊學習邊改革。中國目前的理念還是蘇聯的,單科性大學和文理綜合大學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幾乎這一句話就概括了中國高校的現行狀態,單科性大學的像農業大學、醫科大學、師範大學、財經大學、礦業大學等等。文理綜合大學像遼寧大學、北京大學、南昌大學、南京大學等等。細心的你會發現,單科性大學除了那個單科很強以外,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專業,典型的就是西南政法大學、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這樣的學校。除了法學和大氣科學,別的專業真的不怎麼樣。而反觀文理綜合大學,雖然體量很大,但是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學校的工科都很差,強如國內第一的北京大學,工科也是一個侏儒。為什麼?
原因就是當初北京大學的工科專業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已經給了隔壁的清華大學,而且當時包括燕京大學(現已撤銷)等高校在內的工科都給了清華,所以後來清華大學也就成為中國最為頂尖的工科大學。當時調整下來就是北大文理綜合,清華多科性工業大學。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後來一看,北大清華一綜合一工科辦得很好,所以後來很多省份也是競相模仿,比如南大東南、中大華工、復旦上交、湖大中南、武大華中大(當時是華中理工)等等。都形成了在一個省內,最有名的兩所大學都是一個文理綜合,一個是工科大學。其中最傷心的就是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因為後來的合併失敗了,最終學校被耽誤了。
工學院來到歷史上的強化期
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當時很多專業尤其是工學專業、工科專業都被單獨拿出來建校,為的就是培養出專門的工程技術人才,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當然在院系調整中不僅僅工學院,還有像農學院、醫學院、師範學院等都被拿出來單獨建校,也就有了今天農業大學、師範大學的基本格局。而這一時期工學院的地位不言而喻,就像是家裡的長子,處處慣著。當時國內的工學院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學校依舊是工學院,像淮陰工學院、鹽城工學院等等。而著名的“八大工學院”就是那時出來的,而脫胎換骨於其中的“四大工學院“也是如今的985大學,響噹噹的名校。當時組建工學院時,國內還專門召開過全國工學院院長大會,之後拉開了浩浩蕩蕩的院系調整序幕。
單科性大學爆發式增長
當時就是以發展培養專門人才為主,尤其是單科性專門學院,取消了大學中的學院,調整工、農、醫、師範、政法、財經等科,將全國學校分為大學、專門學院、專科三種形式。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等,包括後來的農業大學、石油大學、礦業大學等。都是單科型大學。並強調少辦或者不辦多科性的工業院校。這一點在如今看來是多麼可笑。甚至有點不可理喻。但當時恰恰就是這樣發生的。
蘇聯模式弊端凸顯,第二任老師歐美上線
現在人都知道蘇聯模式給中國帶來的不好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蘇聯教育模式強調的就是專業化、理論化,包括我們在高考的時候早早地分開文理。分文理也是學習的蘇聯,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模式坑害了多少學子,現在高考改革不是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嗎?
蘇聯模式在多少年的發展中給中國帶來了短期的效益,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在短時間內為國家工業人才儲備奠定基礎,加快了工業化的程序。但是長期來看,蘇聯專業化的培養方式嚴重割裂了學科之間的聯絡,理工不分家,最終變成文理是一家,工科獨自發展。理科是工科的理論基礎,工科是理科的工程應用,兩者是親兄弟,怎麼能分開,這也在後來直接導致中國像錢學森那樣的大師越來越少,以至於很多人都說”民國之後再無大師“的說法。文科和理科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放一塊只能是增加了學校的體量,再無其他。
歐美模式興起,中國高校開始收縮,合併潮來臨
如果說蘇聯模式是講究專業化,那麼歐美模式強調的就是綜合化,專業更加龐大,沒有蘇聯那樣的專業過分細化。學生學習的東西在同一個大專業內都能共用,不至於學生的知識面窄。除了這個領域啥也不會的那種。而事實證明中國目前正在向這一領域靠攏。歐美大學的專業都很領域化,並不會像現在國內那樣細化。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頂尖大學幾乎都是綜合大學(在我們眼裡看來),美國大學基本上都會有醫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工程院、法學院等等。無論是私立的斯坦福還是公立的州立大學都是如此,學校的綜合性很強,學生的知識面更廣,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更多,科研的時候更容易做出成果。
因此學習了歐美大學的模式,中國高校逐漸開始了收縮,收縮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合併,所以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中國國內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高校合併潮。當初分出去的農學院、醫學院等院校逐漸開始”迴歸“。在我們眼裡那些巨無霸大學就產生了,山川吉浙就出來了。其實要說規模,中國大學的這點規模真的不值一提,相比於美國大學的規模,中國大學只能是初級,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如果說中國大學的規模大可能僅僅就是人數多,除此以外和美國高校比就是小兒科,很多人感嘆吉林大學佔地10000多畝,在校生七八萬,專業139個,好像規模很大的樣子,實際上美國大多數大學都是這樣。只可能人數不及國內多,所以在學校的面積、學科數、專業數上中國的綜合大學只能說是和美國差距最小的,但是趕上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做大做強“成為當今國內高校的主流趨勢
一直以來,國內綜合大學的兩個極端吉林大學和浙江大學。一個是又大又強,一個是大而不強。還有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吉林大學合併一直被認為是失敗的,給人一種只是把所有東西都放在鍋裡煮的大雜燴一樣,在學科評估中也是表現平平,一個A+都沒有。而浙江大學是全國擁有A學科最多的高校,比清北還要多。而浙江大學也是目前國內綜合大學的發展模板。也就是說綜合大學能做到浙江大學這樣已經是非常好了。
眾所周知,綜合大學的命名一般是沒有任何修飾字首的,不會有”科技“、”師範“、”工業“、”理工“等字樣,一般就是”地名+大學“。但是有一所大學不一樣,這所高校就是河南科技大學,這所大學如果沒有去了解很多人以為這所大學是理工大學,實際上這所大學是綜合高校。河南科技大學起源於洛陽工學院,後來在教育部的批准下,洛陽工學院、洛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併組建。成為一所綜合大學。而這也導致了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開始了向綜合大學建設的步伐。
985大學反映最為激烈,組建新學院成為”日常“
985大學作為國內的金字塔級別的高校,首先就是想發展。畢竟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家財政補貼,有錢就能幹任何事情,所以這兩年無論是綜合大學還是理工大學都開始組建自己的醫學院,包括像中科大這樣的小而精的大學,這些年也是蠢蠢欲動,想要擴充套件學科,包括人文社科和醫科專業,大有走綜合大學的趨勢,還有哈工大、北航、天大等學校也開始組建自己的醫學院,但是前景不樂觀,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的醫學院組建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嘛!大家都懂,南京大學醫學院現在還不如南京醫科大學,實在是讓人唏噓。綜合大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趨勢有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小結
中國高校已經逐漸摒棄了蘇聯模式,事實證明,蘇聯模式並不適合高等教育。雖然蘇聯模式依舊殘留,但是這些專門院校現在也是逐漸開始走上綜合化發展道路,在未來或許這些大學都將是綜合大學的模式,也希望未來綜合發展下,中國的大師能越來越多。
注: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