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寒
編輯 | 唐飛
2022年,資本“吃麵”的熱情並未減退。
天眼查顯示,1月27日,蘭州牛肉麵品牌馬記永關聯公司上海花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股東新增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註冊資本增至約160萬元人民幣,增幅約13.48%。
在外界的印象中,騰訊作為網際網路巨頭,投資領域理應偏好網際網路及科技領域,然而,如今騰訊的目光卻投向了與自身擅長領域不太相符的麵食賽道。
這讓人不禁好奇,麵食賽道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味道”,吸引了騰訊這樣的明星資本入局?
1、進擊的牛肉麵館
雖然馬記永是蘭州牛肉麵品牌,但實際上,馬記永的誕生地卻並非蘭州市,而是魔都上海。資料顯示,馬記永隸屬於上海花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9年7月,法定代表人為洪磊。
品牌創立之初,馬記永就將自身定位於“高階牛肉麵”品牌,其開店地址多為中高檔購物中心及寫字樓等場所。
在門店裝修風格上,馬記永也一改以往傳統牛肉麵店的清真“綠”,模仿日式拉麵館,整體以藍色和淺木色為主色調,進店用餐的體驗讓人耳目一新。
2021年5月,馬記永拿到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為挑戰者資本、險峰資本、凱輝資本、高榕資本和紅杉資本,投資者們對馬記永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據悉,至少有15家投資機構向馬記永丟擲了“橄欖枝”,不少知名投資機構們使盡渾身解數,希望能搶到馬記永的投資份額。
也因此,創投圈裡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2021年4月,紅杉中國的投資人郭振煒拎了一瓶酒,敲開了馬記永創始人洪磊的家門。此時,正值這家新銳牛肉麵品牌新一輪融資選擇投資機構的關鍵時期。
郭振煒和洪磊聊到第二天凌晨才將投資談妥,最終,郭振煒拿到了洪磊簽名的TS(投資意向書),兩人還一起去路邊攤吃了頓早餐。
作為首家拿到大額融資的牛肉麵館,馬記永的故事被媒體廣泛報道,也迅速傳遍了資本圈,連帶著炒熱了整個麵食賽道。
2021年7月,號稱正宗蘭州味道的陳香貴宣佈完成新一輪戰略投資,估值近10億,由正心谷資本領投,雲九資本、原始碼資本和天使投資人宋歡平跟投。
12月,主打手撕牛肉牛肉麵的張拉拉宣佈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中金文化消費基金領投,金沙江創投與盛景嘉成跟投。本次融資也是張拉拉在一年多時間內獲得的第3次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和馬記永一樣,陳香貴及張拉拉這兩家蘭州牛肉麵品牌,都不是蘭州本土品牌,而是誕生於上海。
在門店位置的選擇上,這些品牌不約而同都將門店開在了購物中心及寫字樓周邊,門店裝修也走的是簡約潮流時尚路線,貼近年輕消費者。
牛肉麵之外,麵條賽道中的遇見小面、和府撈麵、五爺拌麵等,也紛紛拿到熱錢。其中和府撈麵更是以8億元E輪融資,創下2021年國內連鎖麵館行業的最高融資紀錄。
整個2021年,可以說是資本熱捧麵條賽道的一年。據相關資料統計,2021年麵食賽道投融資事件數就超過25起。
而在拿到融資後,蘭州牛肉麵品牌們也紛紛走上開店擴張之路。據資本星球不完全統計,截止2021年年底,陳香貴門店數量已經突破200家;馬記永門店數量為81家,其中待開店數量為57家;張拉拉則累計在全國簽約門店超過100家。
不難看出,這些新式牛肉麵館正朝著連鎖化、標準化及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新一輪的蘭州牛肉麵大戰,或將再次開啟。
2、資本為何愛吃“牛肉麵”?
這不是騰訊第一次“參戰”麵食賽道。在“馬記永”之前,騰訊曾連續參與和府撈麵的兩輪投資。春節前,市場傳來和府撈麵擬實施境外上市計劃的訊息。
在大眾印象中,騰訊系資本的投資偏好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科技領域。事實上,近年來騰訊已經將目光瞄準線下餐飲領域。
除了麵食賽道,在咖啡茶飲領域,騰訊參投了喜茶、Tims中國和Algebraist代數學家;此外,騰訊還投資了熱滷品牌盛香亭。
熱衷餐飲的新消費不止騰訊一家,其他網際網路大廠同樣也在前赴後繼。例如位元組跳動就投資了懶熊火鍋、Manner咖啡等本地生活類企業,美團也投資了喜茶、古茗等新式茶飲。
網際網路大廠投資這些餐飲新消費品牌不難理解,所謂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網際網路大廠盯上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新品牌,更多是他們背後的資料和年輕人。
在眾多餐飲品類中,資本為何又愛上“牛肉麵”?其中原因或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為中國三大名小吃(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蘭州牛肉麵)之一,蘭州牛肉麵能走向全國,本身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020年,《蘭州晨報》的一篇報道顯示,全國的蘭州牛肉麵店總數已達4萬多家,年銷售額超過800億元。對於中餐而言,突破千家店尚不容易,萬家店更是難上加難。
據《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統計,在收錄的1225個粉面品牌中,門店數在500家以上的品牌佔比不足2%。
蘭州牛肉麵能達到萬店,可謂是麵食品類中當之無愧的霸主。這意味著,首先在品類上,創業者就不用教育消費者。
其次,蘭州牛肉麵的口味可以做到標準化。一碗牛肉麵需要的材料並不複雜,無非是湯底、麵粉、牛肉、蔥花等。
隨著餐飲工業化的發展,蘭州牛肉麵的絕大多數製作工序,都可由中央廚房集中完成,牛肉麵出餐的口味並不依賴廚師。
據瞭解,蘭州牛肉麵的湯底就可以在中央廚房做完後,以湯凍、冰塊的形式運到門店。例如馬記永的湯底即為中央工廠生產,運輸倉儲和人力管理均採用海底撈體系的服務商。
牛肉麵澆頭中的牛肉片、蘿蔔片、辣椒油也可以預製,麵糰也可以提前做,甚至連香菜和蒜苗都可以提前以淨菜的形式做好。
門店只需保留四個簡單的製作工序:拉麵、煮麵、放湯和澆頭,這無疑能讓出餐速度變得更快。拉制一份面,經驗豐富的師傅僅需10秒鐘,行業的平均水平也在30秒左右。
出餐效率高,翻檯效率也會很高,自然坪效就會高,這也是新興牛肉麵品牌產品普遍SKU極簡化的原因。而標準化、數字化,正是新興連鎖餐飲企業發展的方向。
最後,麵食品類可複製性強、成本較低、利潤高,“有品類無品牌”的現狀,也加速了資本的湧入,這樣看,在初期形成一定的規模並不難。
蘭州拉麵這個行業的毛利大概在60%左右,企業如果運營得好,淨利潤可以達到20%-30%,這可能也是麵食賽道更受投資人青睞的原因之一。
3、結語
不過,熱度之下,也要警惕催生新泡沫的可能性。2013年,就曾上演過資本熱捧餐飲品牌的一幕。
彼時湧現出的黃太吉、西少爺、雕爺牛腩等,在資本的“加持”下,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餐飲品牌代表,吸引了不少年輕使用者打卡。
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幾乎鮮少能再看到這些品牌,取而代之的是喜茶、茶顏悅色、和府撈麵等新興品牌。
消費者的愛好難以捉摸,如今新式牛肉麵店似乎已成氾濫之勢,而各自產品也面臨著同質化的窘境,如果這波熱潮過去,消費者及資本還會買牛肉麵們的賬嗎?這或許要打一個問號。
事實上,儘管牛肉麵品牌們獲得了高估值和融資,但實際經營情況可能並不樂觀。
根據《財經》雜誌報道,上海張拉拉某門店每月至少虧6萬元,張拉拉的牛肉麵師傅透露,張拉拉“虧錢的店多,賺錢的少”,他還表示“聽陳香貴和馬記永的師傅說,他們也一樣——造得聲勢浩大,整體下來都是虧損的。”
資本與餐飲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藉資本之風可以“扶搖直上”,但也有人“飛得高摔得重”,騰訊吃的這第二碗“面”,到底香不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