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章凝聚筆者十餘年探索,從醫學角度解析了“聽化勁”底層醫學原理,太極拳為什麼要求先練“化勁”,為什麼“有了化勁,自然能發勁”?推手訓練的原理是什麼?太極拳與拳擊、散打的根本區別?何謂“學力”?,“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該如何理解? 文章揭示了太極拳最核心、本質的原理。 推薦人群:1.太極拳及傳統武術愛好者 2.從事太極拳教學工作者 3.運動康復、健身愛好者 4.從事中醫推拿按摩、正骨、正脊、手法治療、運動療法(PT)者
一、太極拳的幾個疑惑
1.對於武術技擊而言,發勁是太極拳能否有威懾力的重要標誌,然而太極拳卻強調“化勁”,練習推手時要先練“化勁”,後練“發勁”,要求“先化而後發”,有了“化勁”自然能“發勁”,這是什麼道理?
2.很多太極拳初學者,剛開始練太極拳就想練“發“勁”,希望很快練出那種手一揮就發人於丈外的功夫,對“化勁”往往比較輕視,在推手時總是想著贏人,總想著如何把人彈飛,可是越是想發人,越是發不了人?而且離太極拳的本質越來越遠,這又是怎麼回事?
3.“化勁”有科學依據嗎,它的醫學底層原理是什麼?
4. 太極拳與現代搏擊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徐洋V:TaichiHealth)
今天這部分內容綜合性較強,也是建立在前面系列文章的基礎上,為了理解透徹,需回顧前面文章。
往期連結:醫學解析太極拳
帶著上述疑問,我們一起來揭開太極拳的“神秘”面紗。
二、 “聽”勁與軀體感覺
上一篇關於“聽勁”的文章定義了太極拳“聽勁”
“聽勁”:是指透過軀體的感覺系統去動態感知對方施加於己身的力學訊號的連續性變化的過程。
簡言之,太極拳“聽勁”就是練的軀體感覺功能。
那麼這個身軀體感覺具體是指的什麼呢?是由哪個解剖結構主導?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問題的答案已經觸及到太極拳的本質!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需從人體感覺系統談起。
人類自從地球上誕生以來,在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化出了遍佈全身的“感受器”以收集外界資訊,比如眼睛收集光學訊號,耳朵收集聲波訊號,鼻子聞外界氣味,舌頭品嚐百味。感受器接受刺激後,將訊號透過神經傳遞到大腦,從而對外界產生感覺。比如: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這些器官都分佈在脖子以上,屬於人體特殊器官,其產生的感覺稱為特殊感覺。
而脖子以下就是人的軀體,由軀幹和四肢構成,脖子以下的軀體也需要感覺外界資訊,因此就發展出軀體感受器,軀體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後將訊號傳遞給大腦便產生軀體感覺,這些都是為了獲取外界環境資訊以適應生存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軀體感覺,主要分為淺感覺、深感覺
淺感覺,顧名思義,也就是位於人體淺表部位,其感受器主要分佈於面板、黏膜,包括痛覺、溫度覺、觸覺。
淺感覺分佈於人體體表,這是與外界環境接觸的前線,直接接收並處理外界環境資訊,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環境中的傷害性刺激。
比如:我們用手拿一盛滿開水的玻璃杯,此時感覺到很“燙”,這是溫度覺,也會感覺到“痛”,這是痛覺,還會感覺到杯子玻璃光滑的質地,這是面板觸覺。
如果杯子太“燙”,我們的手會立即反射性的縮回,這是因為“淺感覺”採集到傷害性刺激後,調動了人體神經反射以避免機體進一步損傷,這是人類與自然鬥爭進化的結果。
。。。。。
本文獲取途徑(付費文章):關注“太極拳康復工程”公眾號,點選:太極康復-太極科普 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