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壓力:例如,家長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語言態度上指責、差辱孩子,或表示相當的難過、失望。或者,家庭突發變故(如:父母重病、吵架、離婚、失業)或家庭的條件無法提供適當的讀書環境(如:沒有書桌)等,都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在無法有效調適這些壓力時,就容易影響他們讀書的專注程度。
2、人際困擾:例如,班上同學因成績而產生惡性競爭,學生個人的人緣受到成績效應的左右(如:成績不佳的學生遭到班級同學的排擠或和好友間有衝突),學生個人在校內跨班級、跨年級的人際關係等問題,都需要學生花心思來處理,因而使得學生較難以持平、冷靜的心來準備學業。
3、兩性因素:由於中學生正值青春期,情竇初開在所難免,因此,有關如何認識與結交異性、單戀、戀愛、戀愛中的爭吵、分手、同性戀、性騷擾等兩性問題,非常容易引發學生的情緒波動,甚至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與學生讀書的動力相互拉扯。
4、挫折與迷惘:一些學生對於自己的學業成績設有不當的期待,不是過於力求完美,要求自己名列前茅,就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已然跟不上別人乾脆放棄算了。另外,學生也常常因為看到自己的成績節節敗退,挫折感節節上升,卻不知自己的問題何在或讀書方法究竟哪裡不對,而深感恐懼不安、茫然失措。
5、不當的自我價值來源:有太多的學生把學業成績當做自我評量的唯一標準,設定自己功課要好,個人才有價值,所以功課不好時就會過於自責,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意義,使得學生在讀書時得失心過重、自信不足,嚴重時還可能會罹患精神疾病或想自殺。
6、無法確認讀書的意義與重要性:在遇到挫折時,學生常會懷疑讀書究有何意義?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在個人生涯中又有什麼功能?太多讀書的意義是別人給的,而非學生自己建構的。所以,當失去讀書的意義感時,學生自然就會覺得迷惘、混亂,甚至會拒絕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