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點科普
“一斗窮、二斗富、三鬥四鬥賣豆腐......”很多人童年時期都聽過這個歌謠,並相信它能夠決定人的命運和性格。
但這並沒有科學依據,歷史上很多英雄人物的手指上並沒有鬥,他們照樣成就一番宏圖大業。
例如秦始皇、唐太宗、武則天以及10個“簸箕”的康熙等,他們全是0鬥,卻能實現大一統、開創貞觀之治、繼續貞觀遺風以及實現康乾盛世等等。
所以,不論“鬥”,還是“簸箕”,都只是人正常的指紋,即指腹的紋路,無關“窮達”。
但是,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示:
指紋的形成和肢體發育情況存在基因上的關聯,也和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能夠預測疾病。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指紋中究竟有什麼基因奧秘呢?
指紋的形成與型別
一般來說,“鬥”呈圓圈狀,簸箕則是條紋狀,不止手指上有,腳趾上也有。
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胎兒的指紋受遺傳影響,一般形成於孕期的第19周(10周時發育出球狀鼓包),它可以為胎兒在子宮中探索提供“工具性”的作用。
在皮膚髮育的過程中,柔軟的皮下組織一般長得比堅硬的表皮快,會形成上頂的壓力,長得比較慢的表皮會向內層組織收縮,不斷變彎變皺,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
這種彎曲會隨著皮下組織上頂的壓力起伏而發生變化,長此以往,表皮便會長得坑坑窪窪又彎彎曲曲,形成脊紋或皺褶。
指紋會隨著人的發育不斷變化,這時候會有5%的機率受環境影響,一直到14歲左右才會完全定型。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地,每個人的指紋也是獨一無二的,出現完全相同指紋的機率僅為1/150億。
但是,由於皮下組織對指肚表皮頂壓方向不同,1967年9月,指紋被分為3種類型:鬥型紋、箕型紋和弧型紋(弓形)。
相關資料顯示,黃種人的指紋呈鬥型紋和箕型紋機率高達97%,弧型紋僅佔2%-3%,歐洲人主要是箕型紋,美國人以弧型紋居多。
指紋究竟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有些人經常有手心出汗的現象,說明指紋的存在相當於汗腺,同時,紋路會增加摩擦力,能夠提高抓握物品的穩定性;
除此之外,指紋還有更大的實用性,例如現代手機的“指紋解鎖”,辦身份證時必須做的“指紋識別”等等。
事實上,古代中國人早就意識到了指紋的獨一無二,除了用指紋鑑定身份外,2100多年前就已經學會用利用指紋破案。
羅伯特·海因德爾於1927年在其著作《指紋鑑定》中提到:唐朝的賈公彥是世界上首位提出指紋識別的學者。
《周禮》記載:“以質劑結信而止訟。”
“質劑”即文書,按上手印即意味著本人認同文書中所陳述的事情。
這是最早的將指紋用作識別個人身份的記錄,指紋即個人身份的證明,就好比現在的“身份證”。
例如電視中經常看到“簽字畫押”,實際上就是透過按手印,將指紋作為認罪憑證,很多地契、合同或訴狀上都有紅色的指印。
不過,古人除了按指紋,有時候也會將整個掌心都按上去,配備有專門的指紋分辨人員進行確認。
宋代《洗冤錄》中就曾有過使用指紋來破案的記錄,與中國相比,西方對指紋的重視則晚了許多。
1880年,英國醫生亨利弗爾茲在《自然雜誌》中提出,可以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指紋進行身份鑑定。
然而,有些人天生沒有指紋,主要是因為患有“皮紋病”,例如孟加拉的阿普·薩克及其家族中的其它男性。他們只能透過掃描視網膜的方式來獲得身份證明。
總的來說,指紋雖然不能定“窮達”,但實用性非常強。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甚至還從中發現了一些奧秘。
中科院發現發現“鬥”和“簸箕”的基因奧秘
我國科學院聯合國內外十多家科研機構以種群為區分點,選取5個東亞人群和3個歐洲人群,以23000多個個體為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掃描與多群體薈萃分析,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上。
經過對百萬個遺傳位點的分析,共識別出43個和人類指紋相關的遺傳基因座,還發現了指紋與肢體發育之間基因的關聯性、不同表皮紋理與先天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揭開了指紋內隱藏的健康密碼。
- EVI1肢體發育基因:
EVI1是對人體指紋基因影響最強的肢體發育基因,胎兒的肢體發育和膚紋形成過程中,EVI1基因對塑造四肢和手指指紋起主導作用。
- 指紋樣式和手指長度的關係:
中科院研究員汪思佳表示:
透過多表型關聯分析,發現指紋呈“鬥”型多的人,其小指相對來說也越長;鬥越少的人,食指末端關節就越長。
除此之外,科研人員還發現了指紋與先天遺傳病之間的某種關聯,例如唐氏綜合症患者普遍有斷掌、足拇趾弓狀球紋等肢體和表皮特徵。
由於患有唐氏綜合症的人群指紋特徵和正常人不同,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希望能夠應用到新生兒先天疾病的早期篩查中。
這意味著,假如能夠採集到初生嬰兒的指紋,能夠判斷是否先天性疾病的機率高達98%,從而能夠及早干預。
隨著人體表型研究的不斷推進,除了指紋,單雙眼皮、膚色深淺、耳朵形狀等等人體表皮特徵都被納入研究範圍,期待發現更多基因-表型-環境之間的關聯機制,從而應用於疾病篩查、診斷甚至是藥物開發等。
或許將來的某一天,人類透過觀察指紋就能夠識別某種疾病,這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花銷和時間,也不會浪費醫療資源,達到效率最大化。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