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6日拂曉,青海省西寧市為民巷,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的私邸裡,這位46歲的“青海王”一夜未睡,正在等待蘭州前線的訊息。
打蘭州的電話不通,電臺聯絡也中斷了。直到天色大亮,在蘭州指揮作戰的馬步芳的兒子、青海兵團司令兼82軍軍長馬繼援,才派人趕到西寧,告知蘭州已經失守,馬家軍殘部正向西寧撤退。
馬步芳長嘆一口氣,來到西廂房內的“公德堂”,吩咐把堂內的3萬兩黃金、25萬兩白銀以及古玩字畫等,馬上運往樂家灣機場。
轉移完這些搜刮的民脂民膏,馬步芳撥通了駐守張掖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劉任的電話,通知他一旦河西不守,就炸燬玉門油井,並且特別提醒,這是老蔣親自下達的手令。
馬家軍要炸玉門油井的情報,很快透過地下黨的各個渠道,傳遞到第一野戰軍司令部。
蘭州城內,不時有流彈掠空而過,一野第3軍戰士正在四處搜捕殘匪。三愛堂裡,剛進城的彭德懷等人,正在討論蘭州市軍管會的工作事項。
得知馬家軍要炸掉玉門油井,彭德懷拍桌大怒。
眼下的大西北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黃金白銀等硬通貨都讓國民黨搜刮走了,就剩下玉門這麼一點微薄的石油工業底子,再被炸燬,等於毀光民族基業。
彭德懷當即下令:
- 第3軍軍長黃新廷親自帶隊,率領戰車第5團,外加一個加強步兵營,從蘭州出發,星夜兼程,取道河西走廊,翻祁連山,穿戈壁沙漠,急行軍直插玉門,阻止敵人破壞油田。
- 進軍大西北的一野各部,馬上發通電,貼布告,而且用大功率擴放機一路喊話,嚴厲警告河西一帶的國民黨軍:誰敢對玉門油田加以絲毫破壞,我軍縱使追至天涯海角,誓必嚴厲懲辦,決不寬貸。
- 政治部和城工部要宣傳炸油田就成了千古罪人的道理,想盡一切辦法,做好國民黨玉門守軍的工作。
一場保護玉門油礦的戰鬥打響了!
油礦開發
玉門油礦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玉門“火泉”的記載:“油生水面如肥脂,色異氣臭,土人取以燃燈極明。”
清同治年間,當地“掘坑勺取”,土法開採,不經提煉,農民買來潤滑木輪車,也有人用以照明。
抗戰爆發後,過去全部依賴進口的汽油,由於日軍封鎖無法輸入,成為一種緊缺的戰略物資。找油礦成為當務之急。
1938年12月,地質學家孫建初一行騎著駱駝,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玉門。這裡地處甘肅河西走廊西端,南依祁連山,北靠戈壁灘,周邊的交通除了一條蘭新公路,四處都是廣袤的沙漠和戈壁。
經過幾個月的踏勘,孫建初發現祁連山北麓有油氣構造。除了少量原油洩露外,其餘幾個構造都比較完整,原油儲量至少達2億桶。
1939年4月,老君廟礦區正式出油。不到3年,在不毛之地、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座石油城。玉門油礦從此中外聞名,成為全國僅有的採煉一體化石油企業。從1939年到1949年,總共出產原油52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95%,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
工人護礦
得知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下令要炸燬油礦,工人們群情激奮,集體護礦的呼聲高漲。在愛國人士、油礦經理鄒明的出面組織下,成立了以老工人、技術骨幹、主管人員為主體的護礦隊,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油礦。
他們拉起鐵絲網,將美製53加侖空油桶裝上砂子、石頭,三個鐵桶疊在一起,挨著排成牆,然後用鐵條將油桶連線起來,再焊死,把煉廠圍得嚴嚴實實。
離礦區較遠的油井,就用砂土堆個堆,偽裝起來。
中科院院士、原油礦工程師童憲章,在《往事縈懷話玉門》中寫道:“我們把鑽機分成若干大件(包括柴油機、泥漿泵等),運到幹油泉一帶山溝裡藏起來,以防止遭受破壞。這一工作大概進行了三天才算完成。”
煉廠工人和技術人員一起,將蒸餾裂化裝置的精密儀表、熱機泵等關鍵裝置拆下裝箱,掩藏起來。
新進口的發電機被推入土坑裡,用草蓆、沙土蓋起來;一些汽車開進山溝,拆散隱蔽。
26歲的石油工人王進喜,自發組織晝夜巡邏隊,嚴密監視敵人的一舉一動。
守軍起義
當時玉門油礦的駐軍,由國民黨駱駝兵團和一個負責防空的高射炮連組成,油礦自身有300多人的礦警隊。
油田建成初期,常有土匪往來騷擾,考慮到玉門地處戈壁沙漠,國民黨決定以駱駝兵來保護油礦。
駱駝兵團全團3500人,駝馬4000餘,下設1個營3個駝兵連,以及炮兵、通訊、運輸、衛生各連,還有一個駱駝兵研究所,全稱是“國防部直屬陸軍獨立駱駝兵團”,擔任玉門油礦的防務和中蒙邊境的邊防巡邏。
9月20日,一野第3軍團政治處主任黃誠來到油礦,先行做聯絡工作。
河西警備總司令部所屬駐軍高炮連當即宣佈起義。
但駱駝兵團1營長喬德豐拒不起義,不接受撤軍和換防條件,並在東崗上架起槍炮,對準工人護礦隊。
礦區劍拔弩張,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黃誠向喬德豐曉之以理,講清楚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貧油國,全國就這麼一點出油的家底,建成投產非常不易,如果進行破壞,必將成為千古罪人。
油礦經理鄒明等人帶上300塊銀元和鞋作為慰問品,對駐軍官兵慷慨陳詞,曉以大義,從油礦建立的艱辛,到油礦對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駐軍士兵聽得幾乎落淚。
最後,駱駝兵團接受了我軍的主張,和平起義後,被改編為一野第3軍駝兵團。
和平接管
9月24日晚,戰車第5團等部在軍長黃新廷率領下,以每小時20~25公里的速度,從張掖出發,翻過積雪茫茫的祁連山麓,穿過戈壁大沙漠,不怕疲勞,不畏嚴寒,向玉門一路急進。經過一晝夜550華里的強行軍,於25日下午16時到達玉門。
數千名油礦職工家屬敲鑼打鼓,手執彩旗,跑到6公里以外的戈壁灘上,迎接一野官兵。當人們看到團長胡鑑駕駛的前導坦克時,激動得熱淚盈眶,載歌載舞,振臂高呼口號。
9月28日,從第3軍8師、9師抽調出來的65名幹部,接管了玉門油礦。9師政治部主任康世恩任軍管會主任,鄒明繼續擔任油礦局協理。營長周世英帶領3個建制連,接管礦警大隊。
康世恩上任後,按照 “不打亂原來的企業機構”和“原職、原薪、原制度”的政策,對原有的200餘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予以妥善安排,動員全體職工奮戰7天,將生產能力恢復到了原有水平,為進軍大西北的一野各部源源不斷地提供油品。
10月8日,彭德懷親臨玉門油礦視察。他高度讚揚了玉門油礦職工的愛國主義行為,號召廣大石油工人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力爭在幾年內把玉門油礦建設成為祖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當時,雖說一野節節勝利,但後勤補給卻更為困難。在飽經馬家軍摧殘的西北農村地區,糧食幾近枯竭,部隊籌糧十分困難,幾次出現斷糧現象。戰士們只有吃黑豆、粗糠,喝野菜湯。彭德懷更是以身作則,每天與戰士們一起吃大灶。
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彭德懷指示要想方設法,優先保證油礦的糧食、肉食、蔬果供應,決不允許出現供應不足問題。
建國後,玉門油田先後向全國各油田輸送骨幹力量10萬多人,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