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雄師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十一師
張 平
點選進入:第一章、邊塞烽煙
第二章:七天五夜
點選進入:第一節、插敵後 路途艱難坎坷多
5000多人馬,行進在曠古無人的深山小道上,只能一路縱隊,加之夜幕漆黑,道路崎嶇,身體素質不一,速度快慢不一。一旦拉開距離,很容易前後失聯。
第二節:咬牙關 堅韌負重往前行
果然,師前指與前邊的隊伍失掉了聯絡,餘師長不由火冒三丈,指著負責行軍路線的偵察科副科長喊道:“趙金鍔,你亂彈琴,怎麼搞的?”趙金鍔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師長又命令偵察連長:“楊鶴鵬,趕快帶人給我勘查清楚。”楊連長和偵察參謀牛俊熙帶著班長雷崇弟等六名偵察兵立即出發。大隊人馬只好原地待命。半小時後,楊連長與牛參謀回來報告:“已查詢到行進道路。”
部隊又開始前進。一直走到佛曉,展開地圖,方知正在翻越的這座大山名曰折多山,它高達5800米,經一夜摸黑前行,雖然十分艱難,山頂終於踩在戰士們的腳下。
13日,旭日從東方升起時,部隊又開始下山。太陽映照著雪山,折射出白熾的光芒,刺得人雙眼苦澀,不敢正眼相對。
下行不遠,是一塊較為寬闊的山腰臺地,靠山峰處還有一個小湖,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瀲灩。這就是魯克塘。按計劃,部隊在這裡大休息,疲勞已極的戰士們,匆匆用餐後,倒頭便睡。誰料螞蟥不知從哪裡爬了出來,在戰士們的背上、脖子上,到處鑽眼。戰士們趕緊起來,互相拍打,力圖把螞蟥打出來。33團4連戰士楊德榮因螞蟥鑽進鼻孔,血流不止,怎麼也弄不出來,只得強忍著堅持行軍作戰,直到戰後才得以治療。
休息之後,夜幕降臨,部隊進入一片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透過樹梢,只能看見一絲兒月光。越往深處走,越是漆黑。即使你把眼睛睜得老大,也看不見近在咫尺的戰友。
戰士們只能手摸著樹幹,四肢爬行。猛不防,就會碰到前邊戰友的揹包,或者碰到樹幹。在這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裡,為了不致掉隊,戰士們只得手牽著手,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腳底下一層深厚而腐爛的樹葉,久不見天日,人踩在上邊,軟而松,松而溼,溼而滑。戰士們揹負著30至40公斤的武器裝備和糧食,走在如此艱難的“路”上,不是摔倒,就是栽跤。儘管緊追快趕,但走不了幾步又和前面失去了聯絡。這樣的行軍,速度太慢。聰明的戰士們想了個辦法:每人給自己揹包後面留出一米多長的揹包帶,好讓後邊的同志拽著走。這樣一個拽一個就避免了在漆黑的森林中掉隊。
14日佛曉,部隊好不容易摸索著爬出了這片原始森林。稍作休息,繼續前進。
就在這一天,狂妄的考爾為了給尼赫魯的73歲生日獻禮,命令印軍第11旅在瓦弄地區向我軍發起進攻。然而,我們早有一支勁旅在這兒等著他呢。這就是54軍130師和昌都軍分割槽的部隊,在丁盛軍長和郄晉武司令員、董佔林師長的指揮下,開始向瓦弄之敵進行反擊。
這一天,也是11師5000餘名官兵穿插迂迴的第四天,戰士們腳底的血泡、濃泡、水泡已經與鞋襪粘在一起,脫也脫不掉,甩也甩不開,成為渾然一體了。儘管腳踩在地上有如針扎一般,大家還是咬著牙,一瘸一拐,頑強而倔犟地前行著。
就在這人困馬乏之際,餘師長拄著柺棍出現在32團9連的隊伍中,他問大家:“累不累啊?”戰士們齊聲回答:“不累!”看著這些可愛的戰士,餘師長踏上一顆大石頭,戰士們自覺地圍了過來。只聽師長說道:“同志們,我軍從來都是憑著堅強的革命意志戰勝敵人的。我是參加過長征的,長征很艱苦,時間也很長。但卻沒有今天的路這麼難走。為了消滅入侵之敵,我們一定要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爭取為人民立大功。”師長講話時,大家的目光都注視著這位年近半百的老革命——他,雙目深陷但堅定有神,嘴唇乾裂卻字字有力,戰士們頓覺渾身有了力量。師長走後,他們個個精神抖擻,行軍的速度也快了許多。
12時許,前衛33團派人送來情況報告:“團偵察排在澤拉山口南端,與北上之敵一個排遭遇。我擊斃、俘獲敵人數名,繳獲騾馬、犛牛數匹,餘敵逃散。據俘虜供述,他們是阿薩姆步兵第五營的,是被派往澤拉設點的。”根據這一情況,師前指幾位領導同志分析:這說明印軍已經注意到這條小路了,可能已知我軍在此方向有所行動,不過與敵接觸的是我偵察分隊,敵人未必知道我軍的真正人數和實力。現在我師的行動在於快,爭取最大可能出敵意外。
事實上,敵4師師長帕塔尼亞確也重視了這條路,他們稱這條路為“貝利小道”。戰後方知,就在33團偵察排與澤拉之敵遭遇的第二天(11月15日),敵4師師部也收到一份電報:“先頭部隊與沿貝利小道南下的中國軍隊一個營遭遇,並被消滅。”但帕塔尼亞不相信中國軍隊會有一營之多。1913年英國人貝利只有三、五人的小分隊透過這條路都很困難,50年後的今天,別說是小道,即使是一條柏油路也早被荒草掩埋了。在這個鳥兒不拉屎,猴子不撒尿的地方,大部隊要想透過,簡直是天方夜譚。印軍情報局也向帕塔尼亞保證:“大部隊不可能從這條路上透過。”
我們的勝利,不只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正確和戰士們的高度自覺,也因為敵人的錯誤。
11師指揮所原預定在此休息幾小時,現決定立即出發,向波辛山口前進。並命33團提高警惕,隨時準備投入戰鬥。師長餘致泉決定親自隨33團一起行動!
部隊繼續沿著那條“貝利小道”前行。連續幾天幾夜行軍,戰士們睏倦到了極點。瞌睡,像魔鬼一樣纏繞著每個人。所謂“睡覺”,就是前面停下了,後面的就地坐下打個盹兒。有時走著走著就迷迷糊糊睡著了。如果前面戰友揹包後邊綁著鍋或臉盆,只聽“咣噹”一聲,肯定是後邊打瞌睡的人碰著了,疼醒後再繼續走,但不一會兒又迷糊了。有時前邊的已經走了,後面的還在站在原地“睡覺”,再被後面的人推一下,才又拖著疲憊的雙腿繼續行進。此時,生理承受能力已到極限,但同志們明白,邊走邊睡也得走,腳步絕對不能停下。
14時許,33團前衛營——二營尖兵連(4連)與團偵察排抵近一個山峰前,山峰被濃霧遮蔽,坡度很陡,正面狹窄,隱約看到似有掩體,並有說話聲。嚮導說:這就是波辛山口,說話聲就是印軍。 4連隱蔽在雪坡上,將情況向營團報告,田啟元團長當即向與他在一起的餘師長提出了自己的處置意見:部隊暫時隱蔽,待天黑後進攻。以便查明山兩側可否繞過,一旦攻而不克,即以一部包圍,主力繞過繼續前進。
餘師長聽完後,不悅之情立現。他稍作思索,便以不容分辯地口吻說道:“什麼繞過?要乘敵還未發覺,利用霧氣,給我打。火力要猛,動作要快,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打上去!”
田啟元是延安時期的老紅軍,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打仗絕對是一把好手,全師上下都知道他有個外號——田二桿子。他對師長向來都十分敬佩。剛才餘師長的幾句話,使他有點尷尬,但又無話可說。猛一轉身看了看2營營長邊志傑,大聲吼道:“還看什麼?馬上打,堅決打上去!”說完兩個人急匆匆地向山上走去。
半小時後,一陣猛烈的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撕裂了山林的沉寂,四周山峰的迴音使人難以分辨這槍聲是在哪裡打的。隨著一陣喊“殺”聲,偵察排從左側,4連從正面同時衝上了敵陣地。真可謂“迅雷不及掩耳”。前後僅六分鐘,80餘名守敵死傷大半,其餘倉惶後逃。我繳獲電臺一部,武器彈藥來不及清查,大部隊立即尾追前進。
從地形上看,波辛山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事實證明,餘師長“乘著濃霧,出敵不意,猛打猛衝”的決心是正確的。然而我們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杜文遠、李漢州、蘭生棟、王廷勝四名戰士在此戰中英勇犧牲。
越過波辛山口,33團前衛連發現前方約數公里處火光沖天,他們加速追趕,到達後才知此地名曰卡拉,為印軍的一個據點。據點裡的印軍從波辛山口逃回之敵口中得知中國軍隊的神勇後,立即將嶄新的營房物資燒燬,不戰而逃。
師指揮所剛把當日前進的位置報告給軍區前指,就接到前邊餘師長的命令:立即出發!於是馬上關機折檯。一些人未及吃完飯,就把飯順手倒在河裡,把缸子(為了輕裝,人們把刷牙缸子當飯碗)在急流中一涮,就跟著出發了。
(待續未完)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張 平 筆名弓長。陝西乾縣人,1966年入伍。曾任十一師炮團宣傳幹事。1972年開始寫作。數十年來,先後發表並出版文學、新聞作品30餘萬字。著有“弦板腔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