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筆下的春節
老舍曾說:“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其實不止在北京,就是在一些鄉村,過年其實在臘月初就開始了。寒冷終究擋不住年的腳步,而溫暖的土炕上,人們已經在剪窗花納鞋墊了。似乎年的到來,是裹挾著窗外的寒冷而來的。就是貨攤上,賣的東西也和平時不一樣了,人們驚喜地發現,貨檔上有了年畫、年貨,以及過年一些必買的東西。
老舍作品《北京的春節》發表於1951年,可以想見,剛剛當家作主的北京人民對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個春節懷有的那種激動心情。現在這篇文章已被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第六課。而北京過年的氣氛和味道,似乎也都體現在這些文字裡了。
在老舍的文字裡,北京的春節到處是那個年代的歡欣和美好。“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衚衕裡,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這樣的場景,至今延續著,雖然許多人感覺過年的氛圍淡了,但過年的程式卻沒減少,對子、花燈,這些古老習俗仍在生活中出現著。
臘月二十三一過,年就算走到了門檻邊。這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糕”等黏性的食物,意思是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上天給玉皇大帝說民間的不好。老舍是這樣寫北京人過小年的: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老舍不僅在文中寫了過年的習俗,還寫了元宵節看燈的熱鬧。在民間,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年,老舍寫了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除了廟會,還有許多騎毛驢和轎車的比賽。初一、二、三人不多,到了初六、七,這些開廟的地方才湧滿了賀完年的人。
隨著時代進步,春節的形式會有變化,但春節的快樂卻永遠不會變。品讀作家筆下過年的文字,不僅可以知道古老春節有哪些傳統的習俗,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知道,春節之所以流傳至今,成為最富中國特色的春節文化,其點點滴滴就在他們的筆端下、文墨裡、語句中,匯成洋洋灑灑的中國年景。
作者:龐玉生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1月2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