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處理原則
(一)、現場急救
妥善的現場救護是挽救各種型別創傷病人生命的重要保證,為進一步救治奠定基礎。急救措施包括復甦、通氣、止血、包紮、固定等,優先解決危及生命的緊急問題,並將病人迅速安全運送至醫院。
(二)、進一步救治
1、區域性處理
(1)、閉合性損傷:
①、單純軟組織損傷者,予以區域性制動,患肢抬高,區域性冷敗,12小時改用熱敷或紅外線治療、服用雲南白藥等;
②、區域性如有血腫形成時可加壓包紮;
③、閉合性骨折和脫位者需進行復位、固定;
④、合併重要臟器、組織損傷者,應手術探查和修復處理。
(2)、開放性損傷:
①、擦傷、表淺的小刺傷和小切割傷,可用非手術冶療;
②、其他的開放性損傷需要手術處理,以修復斷裂的組織。
2、全身處理
(1)、維持呼吸和迴圈功能;
(2)、鎮靜鎮痛;
(3)、防治感染:開放性創傷在傷後小時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併合理使用抗生素;
(4)、支援治療。
七、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體液不足 與傷後失血、失液有關。
2、疼痛 與創傷、區域性炎症或傷口反應或傷口感染有關。
3、組織完整性受損 與組織器官受損傷、結構破壞有關。
4、潛在併發症:休克、感染、擠壓綜合徵等。
八、護理措施
(一)、急救護理
1、搶救生命:
其措施主要包括:
(1)、心肺復甦:一經確診為心跳、呼吸驟停,應立即採取胸外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
(2)、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解開病人衣領,清理口鼻腔,置通氣導管、給氧等;
(3)、止血:採用手指壓迫、加壓包紮、扎止血帶等迅速控制傷口大出血;
(4)、糾正呼吸紊亂:如封閉胸部開放性傷口、胸腔穿刺排氣等;
(5)、恢復迴圈血量:有條件時,現場開放靜脈通路,快速補液;
(6)、監測生命體徵:現場救護中,應時刻注意生命體徵、意識的變化。
2、包紮:
(1)、目的:保護傷口、減少汙染、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輕疼痛;
(2)、一般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料包紮,如有腹腔內臟脫出,應先用乾淨器皿保護後再包紮,勿輕易還納,以防汙染。
3、固定:
(1)、肢體骨折或脫位可使用夾板、就地取材或利用自身肢體、軀幹進行固定,以減輕疼痛、防止再損傷,方便搬運;
(2)、較重的軟組織損傷也應區域性固定制動。
4、搬運:
(1)、正確的搬運可減少傷員痛苦,避免繼發損傷;
(2)、經過現場初步處理後迅速、安全、平穩地轉送傷員;
(3)、多用擔架或徒手搬運;
(4)、搬運脊柱損傷者應保持傷處穩定,勿彎曲或扭動,以免加重損傷;
(5)、搬運昏迷病人應將頭偏向一側,或採取半臥位/側臥位,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二)、維持有效迴圈血量
1、有效止血後,迅速建立2~3條靜脈輸液通道,給予輸液、輸血或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以儘快恢復有效迴圈血量並維持迴圈的穩定;
2、髂靜脈或下肢靜脈損傷及腹膜後血腫者,禁止經下肢靜脈輸液、輸血,以免加重出血。
(三)、病情觀察
1、密切監測意識、呼吸、血壓、脈搏、中心靜脈壓和尿量等,並認真做好記錄;
2、閉合性損傷病人,重點注意生命體徵是否平穩,血壓有無波動;開放性損傷病人,重點觀察傷口有無出血、滲出、感染徵象,傷口引流是否通暢等;
3、胸部損傷者有呼吸急促時,應警惕是否發生氣胸等;腹部損傷者出現腹部脹痛時,應警惕是否發生腹內臟器破裂或出血;肢體損傷嚴重者,定時測量肢體周徑,注意末梢迴圈、膚色和溫度。
(四)、緩解疼痛
1、肢體受傷時應可用繃帶、夾板、石膏、支架等維持有效固定和制動姿勢,避
免因活動而加重疼痛;
2、疼痛嚴重者遵醫囑使用鎮靜、鎮痛藥物。
(五)、妥善護理創面
1、開放性損傷:根據傷口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
(1)、清潔傷口;消毒後可以直接縫合。
(2)、汙染傷口:
①、有細菌汙染而尚未構成感染的傷口;
②、開放性創傷早期為汙染傷口,採用清創術,對傷口進行清洗、擴創、縫合等處理,目的是將汙染傷口變為清潔傷口,為組織癒合創造良好條件;
③、清創時間越早越好,傷後6~8小時是最佳時間,此時清創一般可達到一期癒合;
④、若傷口汙染較重或超過8-12小時後處理,清創後傷口放置引流條並行延期縫合。
⑤、清創術後傷肢抬高制動,注意觀察傷口有無出血、感染徵象、引流是否通暢,肢端迴圈情況,定時更換傷口敷料;
⑥、遵醫囑應用破傷風抗毒素及抗生素。
(3)、感染傷口:
①、開放性傷口汙染嚴重或較長時間未得到處理,已發生感染,此時要先引流再行更換敷料,又稱換藥,是處理感染傷口的基本措施;
②、其目的是清除傷口的分泌物,壞死組織和膿液,保持引流通暢,控制感染;改善肉芽組織狀態,減少瘢痕形成。
2、閉合性損傷:
(1)、軟組織損傷,抬高或平放受傷肢體;
(2)、12小時內予以區域性冷敷和加壓包紮以減少區域性組織的出血和腫脹;
(3)、傷後12小時起改用熱敷、理療、藥物外敷等,以促進血腫和炎症的吸收;
(4)、注意觀察皮下出血及血腫的變化情況;
(5)、傷情穩定後鼓勵病人早期活動,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鍊。
(六)、併發症的護理
1、傷口感染:
(1)、多見開放性損傷病人;
(2)、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已減輕的疼痛加重,體溫升高脈速,白細胞計數增高等,表明傷口已發生感染;
(3)、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加強換藥。
2、擠壓綜合徵:
(1)、凡四肢或軀幹肌肉豐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長時間擠壓致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繼而引起肌紅蛋白血癥、肌紅蛋白尿、高血鉀和急性腎衰竭為特點的全身性改變,稱為擠壓綜合徵,又稱為 Bywaters 綜合徵。
(2)、當局部壓力解除後,出現肢體腫脹、壓痛、肢體主動活動及被動牽 活動引起疼痛、面板溫度下降、感覺異常、彈性減弱,在24小時內出現茶褐色尿或血尿等改變時,提示可能發生擠壓綜合徵,應及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①、早期患肢禁止抬高、按摩及熱敷;
②、協助醫師切開減壓,清除壞死組織;
③、遵醫囑應用碳酸氫鈉及利尿藥,防止肌紅蛋白阻塞腎小管;
④、對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療的腎衰竭病人做好相應護理。
(七)、心理護理
創傷往往突發,不僅對病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同時也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創傷,尤其是一些嚴重創傷影響到病人的外觀和功能,傷者會出現焦慮和恐懼心理,為病人提供細緻的生活照顧和社會支援,有助於減輕焦慮和恐懼,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八)、健康教育
1、普及安全知識,加強安全防護意識,避免受傷。一旦受傷,無論是開放性或閉合性創傷,都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正確的處理,以免延誤搶救。
2、傷後恢復期加強功能鍛鍊,促進機體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併發症的發生。
九、護理評價
透過治療與護理,病人是否:
1、體液維持平衡,生命體徵穩定;
2、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3、傷口癒合;
4、併發症得以預防,或得到及時發現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