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導演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沒有之一。豆瓣評分9.4。
你,離開戰爭太久了;我們,離開人民太遠了。
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謝晉導演的臺詞向來如此,一針見血,深刻犀利,發人深省。
呂曉禾飾演的連長梁三喜,真實、樸素、溫暖、有血性、有擔當,在銀幕上留下了經典的中國軍人形象。
呂曉禾也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雙料影帝。
他用最真摯的感情,最樸實的表演,塑造了梁三喜這個中國農民最優秀的兒子。
梁三喜來自山東沂蒙革命老區,他是家裡的老三,但大哥在抗日戰爭時光榮犧牲,二哥在那個年代被迫害致死。已是家裡獨苗的他,依然選擇參軍入伍,保家衛國。
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前,因不放心新來的指導員趙蒙生,身為連長的梁三喜放棄了來之不易的探親假。
戰鬥中,為了替掩護趙蒙生,他光榮犧牲,只留下一張帶血的欠賬單和遺言:人死,帳不能死。
那是梁三喜在上前線前,寫給妻子的信裡說的。因為給父親治病,他欠了戰友和部隊620塊錢。如果自己犧牲了,就讓妻子用他的550元撫卹金,加上賣掉家裡一頭豬的錢,替他還賬。
梁三喜犧牲後,他的母親和妻子,抱著他從來沒見過的女兒,為了省錢,下了火車後,一步步地走到了部隊,把他的所有欠款全部還了。
看到這裡,久經沙場的楊得志將軍動情地說:只有我們中國,才有這樣好的戰士,這樣好的老百姓!
《高山下的花環》能夠成為經典,呂曉禾質樸的表演功不可沒。
說起呂曉禾,可能很多人不是太熟悉,但提起他演的梁三喜,大家一定不陌生。
呂曉禾,1945年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1960年,15歲的他考入了瀋陽話劇團。
其實,在拍攝《高山下的花環》前,呂曉禾已經在舞臺上演過樑三喜了,而且一演就是60場。
但當他讀到《高山下的花環》的劇本時,他還是被深深感動了。
但進入拍攝環節,呂曉禾卻陷入了苦悶之中。因為他扮演的梁三喜,大家都太熟悉了,如何能把這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現到銀幕上,讓觀眾覺得這是可信,成了他每天考慮的問題。
這時編劇李存葆的一句話點醒了他:要找到這個英雄人物身上的不足之處,要找到梁三喜的農民意識。
呂曉禾豁然開朗,他從探索梁三喜內心世界作為突破點,讓梁三喜以一個平凡、憨厚、樸實、寬容、忍讓的80年代連隊指揮員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讓觀眾感覺到這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多次去走訪從前線回來的指戰員。有一次,他見到一個副連長,就問他:當你接到要上前線去戰鬥的通知後,你當時想些什麼?
那個連長說:我想到的是家裡的老婆孩子。他在上前線的前一天,騎車走了一天一夜回家,只為和愛人孩子說上20多分鐘的話。
瞭解了這些真實的情況,呂曉禾拍戲的時候心裡就踏實多了。他甚至在自己內心深處都聽見了梁三喜的聲音。
在片中有一場梁三喜戰前給玉秀寫信的戲,呂曉禾在一個鏡頭裡用了四種眼神表現出自己的四種內心活動。
這是一個30秒鐘的長鏡頭:他對妻子玉秀的想念,對玉秀坐月子沒回去照顧她的內疚,想到自己可能會永遠長眠在戰場,以及回憶起妻子來連隊探親臨回去最後一夜的情景。
拍攝時,呂曉禾想到了撥浪鼓這個道具。他看著手中的撥浪鼓,想起妻子和即將出生孩子,是懷念的眼神。
把撥浪鼓放在嘴邊,垂下眼簾,是因內疚而痛苦的眼神。抬起眼睛,彷彿看到戰場上的廝殺,是視死如歸剛毅的眼神,想起玉秀來連隊時的美好時刻,是幸福的眼神。
就這樣,他一氣呵成地拍完這個長鏡頭,留下了銀幕上一幅經典的畫面。
愛觀察,愛琢磨的呂曉禾,用很多的小動作,小眼神,小細節讓梁三喜這個形象豐滿了起來。
《高山下的花環》上映後,日本著名影評家佐滕忠男這樣評價他:扮演梁三喜的呂曉禾,他的長相就是充滿表情的,這種很性格的演員是中國電影的瑰寶。
《高山下的花環》在香港舉行首映時,香港的影評人也非常佩服呂曉禾的表演,為中國有這樣的一位好演員而驕傲。
呂曉禾有一本“觀察生活筆記”,裡面用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合,記錄著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觀察和思考。
他說:生活就是一塊肥沃的土壤,我只有深深地根植於這土壤之中,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他因為出演梁三喜,榮獲了電影“金雞”、“百花”雙獎。1987年,他又因在話劇《榆樹下的慾望》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第四屆梅花獎。
就這樣,呂曉禾就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金雞”、“百花”、“梅花”三獎的話劇演員。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之所以能打動人,就是因為它有一群梁三喜這樣,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們是英雄,也是普通人,崇高而平凡。
看《高山下的花環》,致敬保家衛國流血犧牲的中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