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幼兒的思維》 (英)凱西·納特布朗 著 範明麗,劉紅萍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孩子總是一遍遍幹著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事情,你是否常常感到不解,以為孩子在調皮搗蛋?尤其是當他一遍遍扔東西,反覆把小玩具、小釦子堆在一起,你是不是想破頭也不明白他的小腦袋瓜到底在琢磨什麼?
幼兒是怎樣認識世界和學習的?兒童特有行為的背後,藏著怎樣的思維秘密?英國學前教育專家用圖式法解開幼兒思維發展的奧秘。讓父母、教育者幫助孩子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
作為家長,你知道“圖式”理論嗎?
兒童心理學家用一個專門的詞語來稱呼孩子這種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這個詞叫作“圖式”。“圖式”的概念起源於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之一——讓·皮亞傑,後來經過不斷髮展,逐漸成為幼兒教育領域繞不過去的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不少家長在瞭解了“圖式”的相關知識後,發出恍然大悟的感慨,他們說:“原來這就是我兒子口袋裡總是裝滿石頭的原因!現在我意識到他做那些事不是故意煩我, 他只是想在小袋子裡收集一些東西而已。”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彆著急,書中列舉中了多種圖式表,對照著看,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幾種與表中類似的行為,你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正在被哪種圖式所影響。
你可能又要問了,知道是哪種圖式又有什麼用呢?用處可太大了!第一大用處就是解決你的煩惱,知道“哦,原來孩子不是在故意氣我”。再往深裡說,瞭解圖式,不僅能幫孩子擺脫對某一種活動的“沉迷”,還能讓我們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來看書中一個關於“覆蓋/容納”圖式的真實案例。3歲5個月的洛伊絲畫了一幅畫,畫的是弟弟喬克躺在嬰兒床上,然後她又把一片紙(假裝是毯子)蓋在畫上,並說:“我用毯子把他蓋住了。”接著她又說:“我要把嬰兒床放進櫥櫃裡,然後把櫥櫃放進洞穴裡。”
如果我們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洛伊絲把弟弟放進櫥櫃、又放進洞穴的行為,表現的是一種“同胞敵對”,說明了洛伊絲對弟弟的厭惡之情。而圖式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用更具全域性性的眼光觀察孩子,把他們的行為關聯起來看待。在洛伊絲的故事中,無論是給弟弟蓋毯子的溫馨之舉,還是後來把弟弟放進櫥櫃和洞穴的危險行動,其實都是在豐富關於“覆蓋/容納”圖式的各種體驗,來探究“內部”這個觀念。隨著“覆蓋/容納”圖式的發展,孩子即將學習到的便是關於大小、位置、容積、體積、形狀、數量之類的數學概念。
透過活動,而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是拓展兒童思維的好方法。不過,必須強調的是,你提議的活動必須符合孩子當前的行為圖式,要不孩子可能不會有那麼大興趣。還用“容納”圖式來舉例,如果孩子對“容納/覆蓋”的圖式感興趣,你可以尋找這幾類故事給他,比如將幾個物體疊在一起、做遮蓋物、偽裝和打扮等。睡前認知書《晚安,寶貝蝙蝠》裡,小蝙蝠不想睡覺,而其他動物們早已在它們各式各樣溫暖的窩中入睡;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對於那些想去理解什麼是衣服和覆蓋的兒童有著很強的吸引力;經典繪本《花格子大象艾瑪》講的是一個全身五顏六色的大象,為了被同伴接納,就給自己的身體覆蓋了一層灰色的泥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孫珺